幼儿言语发展中常见问题及矫正
2014-10-15张艳梅
张艳梅
摘 要:幼儿时期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和连贯性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体发育特点和教育不当,儿童语言上会出现问题,导致其自信心下降和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通过对问题现象的观察及原因分析,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矫正,可以帮助幼儿尽早将问题解决。
关键词:幼儿言语问题 表现 原因 矫正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50-01
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也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语言不断丰富化的时期,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连贯性语言逐步发展的时期。到幼儿末期,儿童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的口头语言。
这个时期,由于身体发育特点和教育不当,有些儿童语言上往往会出现问题,常见的问题有选择性缄默和口吃。
1 选择性缄默(又称儿童缄默症)
1.1 缄默的表现
儿童缄默症,是指已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言语交际退缩反应,选择性保持沉默不语,经常无故一言不发或少言寡语。其言语器官无发育性障碍和器质性病变,言语和智力发育正常。常见于胆小、体弱、害羞或表现神经质的幼儿,女孩多于男孩。这类儿童发病多在3~5岁,表现为在各种人多的场合以及幼儿园和学校里坚持拒绝讲话,而对少数熟悉的人,如:妈妈、祖母、他喜欢的小伙伴等则可以讲话,且讲得正常。他们对语言的感觉及表达能力均正常,但与人交往时,仅用手势、点头或摇头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仅用“是、不、要”等单词来表示意见,偶尔也有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意见的。
其行为表现为在社会情境中,如幼儿园中,长期拒绝讲话,要有选择地与某些人交谈,如家长或亲友。这类幼儿可同时有学习困难、拒绝上幼儿园、社交不能、伙伴很少等问题严重影响其社会性发展。治疗后,多数可以痊愈。未经治疗者可以长期保持缄默,直至青年初期,但很少有维持至成年期的。
1.2 缄默的原因
一般来说.引起儿童缄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类。
(1)器质性障碍(如:耳聋性缄默)。先天性耳聋、各种疾病或外伤引起的后天性耳聋等,都是引起缄默的器质性障碍。(2)机能性障碍。智能缺陷、小儿精神分裂、幼年自闭症等机能障碍。(3)心理性障碍(心因性缄默)。这类原因引起的缄默较多,心灵的创伤、退缩行为倾向等都可能引起缄默。儿童一般在学校或其他不熟悉场合容易出现这种缄默,在家庭中很少出现。(4)语言发展障碍。①当孩子发出某种语音时,大人根本不仔细听和领会,而是一味抱怨孩子说不清楚,致使孩子不愿再说话。②需要孩子自己说的话,大人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说话的良好机会。③孩子独自处于封闭的环境中,没有小朋友玩,无法进行儿语的进一步交流。④孩子还不懂得回答与呼应,在听大人讲话的同时,他不知道他也必须讲出自己的想法,而家长也没有加以适当引导与鼓励。⑤孩子喜欢用手比划表达意思,家长若迁就这种习惯,孩子开口说话也就会相对比较晚。
1.3 缄默的矫治
(1)优化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环境舒适,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同时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如活动的自由,语言表达的自由;还应丰富生活内容,如富于刺激的环境布置,鼓励幼儿与同伴或成人进行语言交流。(2)組织适当的教育活动。幼儿喜爱各类活动,教育者应该用教育的手段吸引幼儿参与活动,进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3)避免易造成选择性缄默的心因性刺激,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正常的伙伴关系,师生关系。(4)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具体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用正强化法、代币制、认知疗法、消退法等。(5)给选择性缄默的幼儿以特殊关注。一般情况下这类孩子非常被动,也守纪律,教师往往认为孩子老实而不能及早发现。教师应该给这类孩子更多的关注;给他们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哪怕是重复别人的话语;多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创造机会让孩子结交几个能给他切实帮助的朋友等等。
2 口吃
2.1 口吃的特点
口吃,俗称结巴,主要表现为讲话不流畅、阻塞、重复。由于口吃影响到正常地与人交往,所以口吃的孩子常遭人嘲笑而变得自卑、孤独、易激动和焦虑,也可能产生学习困难。
2.2 口吃的原因
(1)疾病引起的脑功能损伤。如: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就有留下口吃后遗症的可能。类似这种原因的口吃,需要请教医生。(2)模仿。模仿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主要学习方式。初学说话的儿童,如果周围环境有说话口吃的人,那么儿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患上口吃。(3)意外的精神刺激或过度的情绪紧张。有的儿童在刚说话的时候,经常会发错音,或者有点结巴,家长为此感到不安就加紧矫正。由于过严过急,结果导致儿童情绪紧张。情绪越紧张,说话就越结巴,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口吃的习惯。还有的孩子可能受到意外的惊吓,产生语噎和肌肉痉挛,如:突如其来的霹雳声,撕肝裂肺的喊叫声,以及对儿童有精神刺激的创伤等,都会成为儿童口吃的诱因。(4)强令左撇子改成右撇子的儿童,有可能出现口吃现象。现代医学已经告诫人们,不要强行改变儿童的用手习惯。
2.3 口吃的矫正
根据上述原因,矫正口吃的办法应是消除引起口吃的病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可带孩子去检查一下是否有言语器官闭塞、声带不正常或癫痫等病,根据病情作出处理。如果不是病理因素引起的,那就要致力于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不要过分注意或议论孩子的口吃,更不要模仿、嘲笑或严厉地强迫他矫正。不要硬让习惯用左手的孩子突然改用右手做事。
(1)正确示范。成人念出正确的发音,让孩子逐句逐字地模仿,最好先一字字地模仿,之后再整句模仿。(2)让孩子注意听。提醒口吃的孩子多注意听别人讲话,并鼓励他们从聆听中发现自己的错误。(3)设计特种练习。有的孩子在口吃时还伴有歪脖子、低头等动作,可以要求他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正着脖子或抬起头来说话,让他在口吃的情况下不老是产生一种反应。(4)分散注意。教孩子在说话时用呼吸和发声练习,或作手势和头部运动,来分散害怕口吃的注意力。对小年龄的幼儿,可用游戏来增加他与人交往的机会,分散对口吃的注意。(5)由易至难地训练。例如,可先让孩子在小范围内与熟悉的人说话,逐步引导他与陌生人讲话;老师可先在课外单独提问,如果他能顺利地回答,就给予表扬,进而再在课堂上向他提问,鼓励他回答。(6)组织有意的活动。跳舞、游泳、唱歌对口吃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帮助,宜鼓励孩子参加。
参考文献
[1] 刘梅.儿童问题的心理咨询及行为矫正[M].九州出版社.
[2] 钱铭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