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2014-10-15吴旻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因素分析攻击行为

吴旻烨

摘 要:一般把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或其它生物),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的这种行为称作是攻击行为。幼儿攻击行为一直都是教师和家长特别关注的现象,它是幼儿健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还可能成为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导火索。影响幼儿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幼儿减少攻击行为,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作出分析,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两种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引导方法,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提高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

关键词:攻击行为 幼儿 因素分析 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34-03

Factor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Wu Minghua

(Wuxi Shuixiu Ixperimental Kinhergarten Wuxi Jiangsu 214000)

Abstract:general to any destination harm(or other biological),this behavior is trying to avoid being hurt as aggressive behavior.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has always been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on,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health,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of children,may also be a variety of behavioral problems.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development,including biological factors and social cultural factors.How to correctly guide and educate children reduce aggression,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In this case with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make the analysis,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y and guidance methods from biological factors, social cultural factors of two kinds of angle,the correct guidance of children's behavior development,improve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level.

Key Words:Aggressive Behavior;Early Childhood;Factor Analysis;Intervention Strategies

攻击是儿童道德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性行为,它与亲社会行为相对。无论是破坏玩具还是校园侮辱事件、青少年街头暴力等都属于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或其它生物)的行为,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这种行为。哈特普将攻击行为分成两个维度: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1]。前者是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害性目的的手段的行为,如幼儿为了从其他小朋友手中夺回玩具、空间或权利,而不是使其身心造成伤害;后者则是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如侮辱、打架斗殴等,使他人的身体或心理受到了伤害。

3~6岁是幼儿攻击行为出现的高频时期,常常表现为打人、推人、抢别人的玩具等等。幼儿的攻击行为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认知及情绪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教师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果攻击行为进一步升级,且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就很容易产生攻击性的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应了解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有效对策,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作出分析,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两种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引导方法,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提高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

1 “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

1.1 研究个案

情景一:

吃点心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听到老师的指令去卫生间小便、洗手、拿杯子。男孩子们6个一组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小C站在小M后面紧挨着他,小M转过头对小C说:“小C,你往后站一点行吗?”小C没理他,仍旧紧贴在小M的身上。小M上完厕所拉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小C,小C马上把小M推倒在地,小M大叫:“你干吗推我呀?我是不小心碰到你的。”

情景二:

“老师,小C他抢我们的恐龙书,还打小N!”随着小朋友们的叫声,我发现小N的眼睛红了,坐在一旁的小C一脸的无辜。我赶紧走过去,小C着急地解释说:“我也喜欢看这本书!”我对他说:“喜欢看也不能抢书打人家啊,大家都是好朋友,好东西要学会一起分享,抢书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你不会和小朋友好好说吗?”他不再吭声了,显得很无奈。他已经好几次打小朋友了,被打的小朋友家长提出换座位,这样的孩子應该让他单独坐一组。

情景三:

午饭后的休息时间,小朋友们可以选择玩自己从家带来的玩具,也可以坐在一边安静地观看动画片。乖巧坐在中间看动画片的小H突然“哇”地一声大叫起来,“老师,我的眼睛被小C砸到了。”我一看,原来是被小C的“宝剑”劈头盖脸地砸到的。此时小C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着电视机继续大声喊道:“铠甲勇士,消灭所有的敌人吧!”随即冲向其他坐在那好好看动画片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见他砸人纷纷拿椅子躲到一边。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不难发现小C在小朋友们中间并不受欢迎,很多小朋友都是不愿与他玩耍,避而远之,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小C主动对小朋友造成的攻击行为。

1.2 讨论

(1)生物学因素。

个体的攻击行为有一种相当稳定的特征,这种稳定性可能出自遗传,如体质或是早期的气质类型等。体质因素在幼儿攻击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如男孩的攻击行为比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壮的幼儿比体格弱的幼儿的攻击行为亦发生得多而強[2]。小班的小C身体长得很结实,虽然只有三岁,但他的个头却超出了同龄幼儿许多。他容易发脾气、受激怒,特别爱找小朋友的麻烦,这种困难气质幼儿的人格特征在整个婴幼儿时期是很稳定的,与他攻击行为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

(2)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的作用。

人的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同一文化中,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幼儿的攻击行为也有所差异。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中的幼儿要比处于经济地位中高家庭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3]。攻击行为常常会以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然而文化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有些攻击性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个体有很强的亲社会倾向,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的影响。

②家庭的影响。

小C是家中的独生子,老家在四川,他的爸爸一直在四川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来无锡看望他,无锡家中只有妈妈与外婆共同照顾他。因此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外婆对其更是百般呵护,对他百依百顺,他有时甚至在外婆面前张牙舞爪。他在家就是一个“小皇帝”,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没有自己要不到的东西,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才出现了上述情景一和情景二中打人、抢书的行为。父母的疏于管教,老人的过于溺爱,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宠着点好。家长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待幼儿的不当行为,这样的育儿态度和方式导致了幼儿攻击行为的形成。因此,对于幼儿家长应给予必要的关注和监督。当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去压抑它,而应是从旁协助,让幼儿学会能逐渐自己控制、节制和疏导。

③媒体的影响。

曾有这样一项调查发现,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能诱发并助长幼儿的攻击行为。社会学习假设认为,大众传媒对暴力的宣传,只会唤起幼儿的攻击行为,使其对真实的攻击行为的情绪反应变得迟钝,甚至认为攻击行为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担负什么责任[4]。上述情景三中,动画片里铠甲勇士打敌人的情节激活了小C记忆中的攻击性联想,他不假思索地就拿自己的“宝剑”朝小H的脸上砸下去,出现了攻击行为。

2 “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策略

2.1 合理宣泄法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攻击性欲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暴力性宣泄,所以应该通过对他人没有伤害的方式不时地进行释放。攻击挫折理论也认为,人们一旦被挫折情绪激怒,愤怒的情绪就会作为具有攻击危险的准备而存在,愤怒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才能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行为[5]。根据以上观点,当幼儿情绪失控而将出现攻击行为时,可以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愤怒与挫折发泄在玩具等无生命的东西上面,告诉他们发脾气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伤害,通过宣泄既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使其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还有助于减少幼儿对其他个体的攻击倾向。

2.2 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在环境条件下能发展成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因此创造一个较少人际冲突发生可能性的环境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控制也很重要。游戏中给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提供6~7个自主选择的体验性游戏区域,足够多的玩具以避免幼儿间的冲突。此外尽量不让幼儿接触一些能引发攻击性游戏主题的玩具,如玩具枪、匕首等等。

2.3 移情训练

范斯贝茨指出,移情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情绪体验发生质变的结果。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深刻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控制自己的控制性冲动,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其训练方法有角色扮演、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等[6~7]。如通过娃娃家中的角色扮演,让小C扮演父亲、老师或是挨打的儿童,引导他回忆自己摔倒时的疼痛,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行为的不满,从而对自己的攻击行为产生否定的情绪。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给幼儿呈现一个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形象。让小C参与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他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与他共同商讨怎样做才能受小朋友欢迎,增强小C对受欢迎儿童形象的学习,从而减少和避免攻击行为。

2.4 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强化

消除攻击行为的强化源,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当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时,暂时隔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关注、好玩的活动的暂停,这种非惩罚性的方法不会强化幼儿企图以攻击来吸引成人注意的动机,也不会令幼儿感到愤怒,同时也不会给幼儿建立一个攻击行为的榜样。对于那些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老师应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如果他在某一天中的攻击行为有所减少或是偶尔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愤怒的情感,老师应立即给予肯定、鼓励或表扬,逐渐淡化他的攻击性思想意识,使他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5 树立榜样和教化

有研究显示,有攻击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行为方式,不单单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给幼儿树立一个非攻击性的榜样行为十分重要。一方面,这要求成人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处于幼儿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具体榜样。所以家长教育子女应从自身做起,使幼儿能从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家长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争吵、打架或互相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应减少幼儿接触攻击榜样的机会,特别是对电视暴力的接触,父母应教给幼儿如何评价他们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行为,使幼儿明白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3 结论

攻击是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幼儿之间的消极社会互动在年龄很早就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的起因、类型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本研究从幼儿个案入手,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攻击行为的特征及外在表现,并且结合理论分析产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在幼儿攻击行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大众传媒这一特殊因素也对幼儿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預控制也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让幼儿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人和集体,促使幼儿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生活,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文中提到的小C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在之后与同伴的交往中能够友好相处,一起开展各类游戏、活动。

参考文献

[1]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34-446.

[2] 焦永国.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3):148-152.

[3] 徐韦,陈灵,朱云霞.学龄期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400-402.

[4] 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69-74.

[5] 宋宁.幼儿攻击行为之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46-48.

[6] 魏晓娟,冯维.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J].江西教育科研,2003(1,2):31-33.

[7] 但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纠正[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3):44-46.

[8] Liu J.Childhood externalizing behavior:Theory and implications.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2004,17(3):93-103.

[9] McMahon R J.Diagnosis,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children:The role of longitudinal data.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4,62(5):901-917.

[10] Clarizio H F.Conduct disorder:decelopment consideration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7,34(3):253-267.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因素分析攻击行为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失落的一角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