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014-10-15刘春红
刘春红
摘 要: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幼儿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本文从教学游戏、生活情境等方面,以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数学活动 教学游戏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083-01
“要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这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教育理念。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
1 在游戏中“玩”数学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成为幼儿教育过程的基础。在福禄贝尔看来,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正是幼儿期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数学知识能有效的促使幼儿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1.1 角色游戏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幼儿很多时间都生活在游戏的环境之中,寓数学知识的学习于游戏之中,使整个教育过程极富情趣,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引导孩子们认识数字时,教师模拟一个“娃娃超市”,里面有各种商品,让幼儿给物品标价,按数“购”物,积累有关数、物对应的经验;在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教材要求,老师又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当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幼儿熟悉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分类、组合的能力。也可通过上“餐馆”点菜—— 一条鱼、二碗面、三只虾、四个包子……学习量数、数数和序数等数的知识。这样的活动可谓是“教育无痕”,对幼儿来说也是实用、有趣,活动效果事半功倍。
1.2 情景游戏
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儿童对于不熟悉或者不需要的内容的学习更具依赖性和被动性。只有当儿童对于自己所学的内容感兴趣,逐渐觉察到这些内容跟自己相关时,才会将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时候我们所强调的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每当这个时候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加,相应的学习速度和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在遵循《纲要》的前提下,充分将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冲突,并积极有效的引导幼儿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大班幼儿学排序,利用幼儿洗手时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为老师想办法,怎样解决洗手不拥挤的问题,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去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有说要互相谦让的,有几名幼儿说出了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的办法。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特别表扬了说出排队方法的幼儿。紧接着我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排队等与数有关的问题。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还可以把部分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不能带的物品可以画下来讲给小朋友们听。这样从帮助解决问题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1.3 体育游戏
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也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这正说明了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而体育游戏简单有趣,正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老师扮演大灰狼,幼儿扮演小羊,每次抓到小朋友,就让幼儿点数几只小羊被抓到了,谁没有被抓到,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奔跑能力和数数能力;游戏“高人和矮人”,可以加深幼儿对高和矮的认识;幼儿排队走路时,让他们观察谁在前,谁在后,谁走的快,谁走的慢;比赛跑步时让幼儿学习速度的守恒;大班体育游戏“跳图形”可以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投掷游戏“喂小鸭”可让幼儿练习数数和比较多少;跳跃游戏《采桑叶》让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了单双数。这样幼儿在体育游戏中不仅煅炼了身体,还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2 在生活情境中“用”数学
幼儿对于具体事物的认识是认识数量关系的基础。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去为他们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便于引起幼儿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去有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通过思考用有限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他们就会逐渐懂得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价值。
在我们的活动室里还有着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如:椅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桌子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的活动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恰当的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帮助幼儿在平时积累数学经验,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 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哈尔斯
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善于根据幼儿心理、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冲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参与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又要善于在课堂中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有效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比较4和5的大小中,可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5比4多几?4比5少几?2加2比5少几?1加4比4多几?……幼儿的思维在教师富有变化的问题情境中穿越,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幼儿想学、爱学、思学。
总之,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幼儿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让幼儿们愉快地学习,从而感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2001.
[2]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