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配置是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4-10-15赵哲
赵哲
近年来,茅箭区深入践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取得了区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该区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办人民满意教育先进区”,2013年该区被省政府授予“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区”。
突出“三个优先”,牢固树立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地位
坚持教育优先、民生第一的理念。坚持把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同步规划部署,区委明确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十堰教育发展首善区”作为施政纲领写进党代会工作报告;区政府制定了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方案和实施意见,并将消除学校危旧房、加强学校活动场所和图书、装备等建设作为区政府每年十件实事之一向社会公开承诺,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监督。2013年,该区一次性拆除学校C、D级危房46栋2.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亿元(占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 27%),新建12所学校教学楼及辅助用房5万平方米,其中8所学校校舍全部拆除重建,创下了建区以来单项社会事业最大投入的历史纪录。校园建设全面超过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所有校舍和设施设备达到国家义务教育最高配置标准。
坚持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坚持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向教育倾斜,坚持做到“三个逐年增长”和“三个高于”。2011年至2013年该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区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14.48%、16.74%、19.3%,分别高于当年该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 2.8、3.5、3.7个百分点;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至2013年该区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由4541元增加到5455元,初中由6720元增加到7767元,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52元、1897元,三年分别净增914元和1047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至2013年该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由320元增加到600元,初中由481元增加到800元,三年分別净增280元和319元。
坚持优先落实教师待遇政策。全面落实教师待遇,帮助教职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实际困难,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发展留人,用真情留人。2009年以来,该区在落实各项政策、全面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创造了十堰市乃至全省“五个率先”,即:在十堰市率先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全面落实教师岗位设置;率先全面提高教师津补贴标准,实现了区属教师与市属教师同城同酬;区财政自筹资金在十堰市率先兑现月人均200元的农村教师津贴;率先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48套,确保了农村教师安居乐教;率先实现省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与区内教师“三个一致”,即职称评审与区内教师一致、“三险一金”与区内教师一致、工资晋级与区内教师一致。还出资对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进行补贴,每年为每位省招教师拿出7200元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每人每月增资87元。
完善“三项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先后制定实施《茅箭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考核办法》《茅箭区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等,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职务评聘、评先表模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定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
风活动,聘请行风监督员,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全程监督、评议。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入实施“新招录教师培训工程”“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名师示范引领工程”,广泛开展教学练功比武活动,累计投入教师继续教育经费300多万元,对全区教师进行分批次分层级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
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机制。一是立足课堂,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实施“尝试教学法”“生本教育”“同课异构”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理念,以导学练为载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多维展示、点评总结、拓展应用五步教学法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三一五三”高效课堂的教学新模式。二是立足生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搬进课堂,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开足开齐体、艺等课程,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三是立足校本,推进特色办学。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打造“一校一品”,先后涌现出书香校园、阳光体育、心理咨询培训、经典诵读等特色校园文化。
完善学校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学校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和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确保学校及周边环境安全。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不断增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能力。大力净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积极协调交警部门在城区主干道学校校门口安装交通警示标志,设置减速带。开通南部山区学生“周末班车”,在城区人流、车流集中的学校门口集中修建过街天桥,采取政府公益性岗位方式在交通复杂地段设置护学岗,确保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实施“三项工程”,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
实施校安工程,实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坚持统一整体规划、统一单体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设施标准等“八个统一”原则,按照质量最安全、50年不落后的标准开展建设。对存在隐患的校舍坚决做到“三个拆除”,即:校园危房坚决拆除,不达标的校舍坚决拆除,影响校园规划的校舍坚决拆除。坚持按民用建筑的最高等级对每栋单体建筑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达到八级抗震标准;每栋校舍用房楼道走廊都达到三米以上宽度,方便学生活动和疏散;校舍墙体、门窗统一采用隔音、防火、保温材料,确保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质量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
实施教育装备信息化工程,实现校园功能现代化。先后筹措资金5000多万元,建设计算机教室、班班通教室251间,按照省一类标准为全区中小学校统一配建标准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卫生室、数字图书室和电子期刊阅览室等功能教室,实现信息化终端和多媒体功能室进教室进课堂。全区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配备生机比、生均图书册数均超过省级标准。
实施“十有八配套”工程,实现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优质化。按照“十有八配套”要求,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更新学校课桌椅、购置饮水机、改扩建学校厕所、安装空气能热水器等,辖区寄宿制学校均达到“十有”“八配套”,实现了后勤保障优质化。
建立“三大关爱”体系,实现学生就学机会均衡均等
建立健全扶困助学体系。建立了以“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为主要模式,以“免、补、助、减、贷”为主要内容的助学帮扶长效机制,彻底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自2010年起,该区在十堰市率先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1000元/年、中学1250元/年,区财政出资实施“蛋奶工程”(茅箭区是十堰市城区,不享受上级相关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提高标准扩大救助面,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目前,全区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建立健全流动子女入学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先后指定辖区中小学校中七所资源配置好、交通便利的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并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试、“零收费”入学政策,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上得起、学得好、留得住,全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到100%。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茅箭区建立了以学校为主阵地、社会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在农村学校广泛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建立留守儿童个人专项档案,广泛开展“爱心妈妈”“手拉手”“结对子”、亲情电话、认领“微心愿”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学校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