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学语文课初读五法
2014-10-13李红英
李红英
一、遵照心理,激发读趣
我会给一个“金钥匙”——猜读法,读题目时想象课文内容,轻声读通顺课文,印证猜中了什么。例文《珍珠鸟》的教学:
生:我猜中了这篇课文写了鸟的外形。
师:能读一读有关的语句吗?
生:它小,就能轻易的……蓬松的球儿。代表了作者对鸟的喜爱。
生:我猜中了鸟与人的“信赖”。(生读有关语句)(出示本句中“流泻”“境界”等生字新词,学生读。)
这种独辟蹊径,采用“你猜中了什么”的猜读法导课,着实令人眼睛一亮。这种方法与“你想知道什么”相比,更有其优越性:一是富有挑战意味,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吸引力强;二是需要反复读,来自内心需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突破长句,攻读壁垒
瞄准目标,省时高效。例文《落花生》,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找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师纠正个别词语的节奏,有时还需要范读等,达到解决生字、阅读的目的。读书时,如果能紧抓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先把难点解决了,读通顺全文就水到渠成。关键有二:一是找准朗读的难点,二是教给攻克难点的方法。《落花生》一文,影响读通顺的“硬骨头”主要是课文中的两个长句子。于是教学时紧抓这两个长句,引导学生读好句子的生字新词和轻声。在读好长句后,再指导学生读好自己觉得难的句子,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不忘引导进行朗读方法的感悟,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破折号要读得长些”等等。
三、窥文堂奥,觅读抓手
顺势理解,疏密有致。例文《两小儿辩日》教学:
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听老师把课文念一遍,边听边找,边找边画,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全文出现了几个“日”?
生:九个“日”。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这堂课,老师紧抓文本特点,巧妙地以文中的八个“日”为抓手,一个日一个日的读,每读一句就顺势理解句中的重点词句,并加以板书。这样教学,融读句子、梳文路为一体,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学生觉得特别有意思,不知不觉间,竟兴趣盎然前前后后的读了数遍。就在这反复的读中,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在于“辩”,也弄清了两小儿辩日的各自理由,从而点燃课堂教学的精彩亮点。
四、寻找主旨,整体感知
课本里的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教师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快速把握课文主旨。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凭借中心句,快速把握文章主旨,整体感知内容:
画一画:画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样的句子。
读一读:默读相应的课文内容。写了几个事例?
五、循序渐进,导出梯度
《爬山虎的脚》(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吗?只要你说清楚,在什么地方,爬山虎怎样了,就可以了。同桌之间赶快讨论讨论,看看谁的速度最快。
师:谁来说说?请你上来好吗?你一边说,一边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
生:“叶尖一顺儿朝下”很显然是爬山虎的脚朝上爬的原因,所以,爬山虎的脚在叶柄的反面,这样才能拉动整个茎向上,叶尖自然朝下,如果你实际观察一下,答案就明显了。
师(指导书写“茎”字):因为茎上长叶柄处有间隔,所以叶子不重叠就很自然了。
师:现在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生: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堪称指导有方的“领路人”:第一步,引路子——就爬山虎的“爬的过程”,引导学生先理清要点,在什么地方,爬山虎怎样了;第二步,给法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概括出脚的“位置”、样子、爬的动作;第三步,串珠子——引导学生把爬山虎爬的过程中的要点串联起来。这样的“梯度”的渐进式指导点拨,既使学生把握了这段文本的主要内容,又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