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的意境教学
2014-10-13李娅玲
李娅玲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语言精练、词语整齐、节奏感强、音乐性强、感情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生动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很少有诗中的多种情绪和体验,因此他们往往不能理解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学中如果教师忽略儿童直观形象思维占据重要地位这一心理学规律,只把教学重点放在逐字逐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上,结果将事倍功半,不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刻内涵。反之,如果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种形式,创设多种情境,把学生带入思维想象的王国,让他们进入古诗的意境,通过诗句感受祖国山川景色的美丽,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理解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不但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在教学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时首先让大家闭目欣赏一段与诗意相配的音乐,然后问:“听后有什么感觉?”大家一致认为有凄凉、孤独之感,在学生初步进入情境的基础上以低沉而充满激情的语调导入课题:我国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由于正直无私、刚正不阿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宁愿饱尝孤独之苦也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他写的《江雪》这首诗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在音乐声中,我让大家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全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深受音乐的感染,看幻灯片、听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等,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想象诗人所处环境及在寒江独钓的情景。这时我要求大家画出最能突出周围环境特点和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概意思后,我紧扣“绝”、“灭”、“孤”、“独”这四个关键词创设以下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意境:①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蓑笠翁”指谁?②为什么所有山不见一只鸟?所有山间小路不见一个人?③这样冷的雪天,诗人为什么离开热闹的城市、温暖的家,要冒着风雪严寒来到这寒冷的地方,独自在江边垂钓呢?④诗人来这里的目的是不是钓鱼?实际上他来这里想干什么?⑤诗人一边钓鱼,一边会想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这些问题为线索,更深层次地进入诗的意境,展开合理想象,通过积极思维、热烈讨论,自然而然地理解诗人艰难的处境和孤独无援的复杂心境,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在意境教学中一举突破。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寥寥四句写出了自己送别老朋友孟浩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作者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前两句较易理解,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朋友所去之处。而全诗的重点和难点都包含在后两句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因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①请想象作者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依依话别的情景,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彼此会说些什么?想象时必须突出他们之间的情深义重。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做了铺垫。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当孟浩然乘船离去时,诗人是怎样做的?从哪里可看出他站在黄鹤楼目送朋友的时间很长?当孟浩然所乘之船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时,诗人为什么还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久久不愿离去?③如果此时此刻站在黄鹤楼上的是你,你要送的也是最亲密无间的朋友,你会怎样做?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便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蚕妇》这首诗,其内容浅显易懂,教学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抓住蚕妇哭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蚕妇之所以哭,其中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原因在于她暗暗把自己与“遍身罗绮”的达官贵人进行比较,由达官贵人身上的绫罗绸缎想到自己身上的破衣烂裙,由达官贵人的不劳而获,想到自己养蚕的艰辛,由此想到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继而悲从心来、泪从眼出。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比较、分析,然后展开讨论:①蚕妇进城干什么?她为什么不把自己辛辛苦苦养蚕织成的绢绸留下自己穿,却要拿进城卖呢?②她在城里看见了什么?她想到什么哭了?③“遍身罗绮者”指的是哪些人?他们不劳动为什么满身绫罗绸缎,想啥有啥?而养蚕人——真正的劳动者为什么不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在贫困线上?④这种劳而无获、不劳而获的现象合理吗?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⑤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完后,我引导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结果,写清蚕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通过蚕妇之口点明主题,突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社会剥削制度和黑暗统治的抨击和鞭挞这一立场观点,收到较好效果。
实践证明,意境教学是教学古诗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无穷无尽的潜力,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不断创新、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