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2014-10-13谢文智
谢文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可谓乱象纷呈:某些教师舍本逐末,只注重习题的训练;某些老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最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某些老师教学随意,没有科学有序的步骤。这一切都将大大影响阅读教学效果。新课标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将如何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呢?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及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但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倡导个性化阅读。
“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采取机械式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阅读的优等生,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选择阅读文本,通过学生充分、有效的阅读,使优秀生、中等生与待进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和发展。因此,课堂中教师的分析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要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月亮像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每个学生都是有棱有角、风采各一的“美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让其在自由独立的心境中领悟语文的美,感受人性的善,探求人生的真谛,让他们独特的个性同阅读文本得到美妙的融合。
二、拓展生活化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风筝》、《回忆我的母亲》、《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不同于学生现在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让学生觉得遥远并倍感陌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难以到位,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所处时代的教育状况,旧社会里百姓的贫困生活。学生只有了解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于生活的。又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不但文字精美,而且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跟学生想象中的冬天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冬”不一定和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相吻合。为此,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冬天,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本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冬的感受与《济南的冬天》的文字内容融合,从心里体会到那种属于《济南的冬天》独特的美。学生只有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本相结合,他们才会真正读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层内涵。
总的来说,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本融合,领悟文本的现实意义。
三、注重情感化阅读
诗言志,言为心声。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把握。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如《周庄水韵》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梦境般的周庄水韵之中,学生内心的好奇随着重重叠叠的水声和冲天的礼花不断升温,对于古镇周庄所带来的震撼不言而明。又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病中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疲惫的母亲劳累了一天,还要忙东忙西;父母亲都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中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课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情境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品读词句,领悟情感,体会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当然,阅读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阅读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循适用的原则,因人因文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设计,通过个性化阅读、生活化阅读、情感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使整个阅读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