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批评纳撒尼尔?霍桑《年轻的布朗大爷》

2014-10-13王利琳

考试周刊 2014年67期

王利琳

摘 要: 生态学上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年轻的布朗大爷》以17世纪巫术在欧洲和新英格兰引起的精神恐慌为背景,提出在17世纪欧洲农业超自然崇拜和巫术大潮的冲击下,人类精神生态的恶化直至崩溃。

关键词: 精神生态批评 《年轻的布朗大爷》 精神崩溃

一、作品介绍

《年轻的布朗大爷》是美国伟大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作品。小说的背景是17世纪农业崇拜和超自然力量膜拜即,巫术盛行笼罩下的塞勒姆村。新婚的布朗大爷抛下妻子,赶赴一场邪恶的聚会。布朗在赴会途中经过一片诡异的树林,很意外地遇到许多他熟悉的人,并发现这些道貌岸然、德高望重的人犯下的肮脏和不道德的行为勾当。在恶魔的皈依仪式上,他非常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妻子居然也来到魔鬼的邪恶祭坛,成了一个恶魔的信徒。布朗自己也在恶魔的诱惑下,一步步丧失自我。当布朗天亮回到村子后,他总忍不住站在道德的高度审视所有人。在审视别人缺乏精神寄托和信仰匮乏的同时,布朗自己的精神生态逐渐恶化直至丧失生活信仰,至死都没有找到生活的希望。

二、精神生态学

鲁枢元提出“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关涉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鲁枢元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次建构起他对精神生态的理解,他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他指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人类是连接这三个层面的关键,人类个体拥有作为实体存在的生物性躯体,对应自然生态层面;拥有作为关系存在的社会位置,对应社会生态层面;拥有人类的本质属性精神性,对应精神生态层面;主要体现人与自身关系的精神生态,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而且已成为一套完整的观念系统,包容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地球、精神与物质的世界观。以这一世界观为基础形成的生态学时代更注重关系、交往、精神在世界中的整合和升华作用。

三、17世纪欧洲和新英格兰巫术笼罩下的精神生态恶化

西方自然巫术Witchcraft的历史可以追溯很远,在欧洲不同地方都可见其踪影,甚至在基督宗教之前就存在。后来中世纪巫术与其他秘学在西方被罗马教廷打压迫害,导致长期都要转往地下,被称为异教,信仰这些另类神祇的人都被称为异教徒Pagan。西方巫术并不只是一个术法的系统或魔法配方,它其实更多的是一个信仰。男女巫借由崇拜神祇获得神祇的祝福与协助,在信仰的途中体悟到不同知识与洞见,他们也借由崇拜大自然让自己和自然达成和谐。与神祗和大自然的关系是西方巫术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其他文化的巫术都是很重视神祇的崇拜与大自然的尊敬,那是对更高力量的信仰,而不只是自己的行动,巫术不只是巫师,而是有着灵性的陪伴。借由信仰与术法的结合,巫师展开自己精神成长的路,追寻更广的视野,更深的灵性、智慧,更大的爱与力量。

布朗先生生活的塞勒姆村是著名的女巫迫害案的事发点。塞勒姆村处于新英格兰地区的边界,1675-1677年的腓力王之战之中,印第安人广泛使用了火器,使得新英格兰破坏惨重,而塞勒姆村尤其损失惨烈。不论土著居民、奴隶,或是殖民者,几乎每个人都相信超自然力量能够引起伤害或不幸。在这种精神恐慌下,以布朗为代表的村民们一方面尽力恪守清教的戒律,忍耐而至善地生活着,另一方面思想在现实和信仰中摇摆不定。迫切要找到精神依托,布朗决定暂时离开妻子Faith(信仰),走入那黑夜中的聚会。碍于自己出身于正派家族,布朗不愿意给家族声誉带来污点,因此他决定傍晚悄悄离家,而在次日天亮之前必定返家。“My love and Faith, of all nights in the year, this one night must I tarry away from thee. My journey, as thou callest it, forth and back again, must needs be done twixt now and sunrise...dost you doubt me already...”这是布朗告知妻子自己即将外出的话语。从这几个画线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布朗不仅在向妻子告别,更是走出背离自己精神信仰的第一步,而这个暂时的精神信仰缺失务必要在别人看不见的情况下进行。当布朗反问妻子是不是在怀疑他时,实际上是布朗自己对自身精神生态的一次审判,自己的内心已经摇摆了,只不过借这个场合主动暴露出精神生态堡垒正在动摇。

“There may be a devilish Indian behind every tree.”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塞勒姆村刚经历腓力王之战不久。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慌还没有过去,对于印第安人给他们带来的灾难还历历在目。清教徒们崇拜上帝,崇尚超自然能力,可是他们却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让他们遭受这场灾难。因此有人开始传播谣言,一定是有邪恶的人施了某种法术,让大家蒙害。主要矛头直指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就像恶魔一样,给他们带来战争和恐慌。对巫术神奇力量的盲目相信,大家渐渐偏离了信仰,很少有人再去教堂祷告圣拜。教长、牧师及其他神职人员地位渐失,他们一直以来的信仰受到冲击,这就为后来布朗参加邪恶聚会的路上与教长和教堂执事及教母不期而遇埋下了伏笔。布朗走进一片树林,这片树林的气氛是恐怖的、是黑暗的,随时都可能跳出一个魔鬼。境由心生,布朗是不是由于内心的恐慌而对树林如此畏惧呢?布朗的这段树林旅程也许是他自己癔想出来的,并没有所谓的魔鬼聚会,也没有全镇人去参加魔鬼皈依仪式这回事。布朗在潜意识中居然把自己熟知的人安放到如此合适并不突兀的地位上,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的精神状态确实有了某些改变,确实都在离信仰越来越远。

当布朗的教母克洛伊斯大娘跟同伴聊天,聊到巫婆时,说自己正把各类草药和新生婴儿搅碎在一起制作一种配方,她的同伴表示熟知这个巫术配方。这里,借布朗臆想中的谈话告诉我们,彼时的新英格兰,巫术正在盛行,战争以后,物质损失和精神匮乏导致精神生态失衡。克洛伊斯大娘怀疑巫婆科里大娘偷走了她的扫帚,并希望巫婆科里大娘被绞死,这是不是暗示后来的塞勒姆迫害惨案呢?本来,巫术只是一种单纯的信仰,单纯地对农耕自然和超能量的膜拜,可是面对灾难时,大家解释不清时,就亟须找到替罪羊。相当一部分可怜的老妇人首先被抓了出来,人们对她们进行了折磨以后,还要找出更多的替罪羊,于是一条失去人性的规矩被制定出来,巫婆必须指认更多巫婆,就在这种人与人互相指认、互相残害的混乱社会秩序里,人们的精神彻底崩溃。自认为正派的清教徒们不由自主地深入到异教徒的乡野。Whither, then, could these holy men be journeying so deep into the heathen wilderness?...He looked up to the sky, doubting whether there really was a heaven above him. 布朗在质疑什么?他质疑这些神职人员怎么不再保持对自身信仰的虔诚。他甚至怀疑,天上是否真有天国。布朗的质疑,也许是所有人的质疑,所有人都在怀疑,所有人都找不到精神指引。这么多人组成的这个大的精神生态环境已经没有了秩序,已经被恐慌扰得脆弱不堪。

布朗关于树林里的那些臆想的结果是他发现他的Faith离开了他,他失去Faith,实际上所有人都已经没有理想、没有信仰,这种破败的精神生态让他绝望得发了疯,从清教的清规戒义来说,所有人都发疯了,已然没有至诚至善的心境。最后的皈依仪式燃起来熊熊烈火,大家皈依了恶魔,围在红光闪闪的火焰周围,脸上闪现出欢迎的微笑。根据作品中的时间背景,不久以后的1692年,惨烈的塞勒姆审判巫术案发生。布朗的这次经历,诡异的树林,都暗示塞勒姆巫术案发生的不可避免性。虽然后来经过科学研究,导致塞勒姆惨案的导火索只是麦子上面的细菌使人产生的幻觉,布朗先生的这段夜晚旅行是真是假?抑或吃了被细菌感染的食物而产生的幻觉?已经不重要了,事实是上百人被自己的同伴指认为巫婆或巫师,并为此失去生命。

四、精神生态的崩溃

布朗先生最终变成一个严厉、伤心、阴沉沉地深思一切的人。他怀疑一切,怀疑所有人,自身除了一具可以走动的躯壳,心灵上不再抱有一丝信仰,对于生活,再看不到一丝希望。17世纪的新英格兰有成千上万的“布朗先生”,他们生活在这种精神生态崩溃的状态下,没有期盼,没有信仰,心里充满恐慌和绝望。

参考文献:

[1]C.Brooks,R.P.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 [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郑佳佳.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演义——1692年塞勒姆控巫运动述评.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6.

[4]李文硕.17世纪塞勒姆审巫案起源初探.美国研究[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