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色彩静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4-10-13刘虹
刘虹
摘 要: 色彩静物写生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在静物写生中遵循色彩训练的要则,从而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关键词: 色彩静物 写生训练 观察能力培养
色彩训练往往从静物开始,这是因为室内光源稳定。室内写生采用的是由窗户照射进来的天光,不受变化迅速的日光直射,作画可以不受时间的制约,便于较长时间以至于持续数日地深入写生学习。静物比较能够任意选择与摆布,可以根据美学原则及构图设想组织成各类难易不同、质感不同、色调不同、情趣不同等画题。这些条件及因素符合学习绘画的认识规律,是必要的训练途径。
既然是色彩训练,那么对于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学习显然是首要的。绘画中的色彩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造型因素不可分割的,与形体、空间、质感诸因素相交融。
色彩静物写生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为此,在静物写生中只有遵循色彩训练的要则,才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学习整体的观察方法与画法,是绘画训练的根本任务,也是水粉静物练习的根本任务。对此,在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地观察,理解地表现
1.理解物象的形体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形体的结合与构造。即道具各部位的内在组合,前后穿插、上下联结、左右对应,外表的形态特征、透视变化,以及各道具之间的前后关系、大小高矮比例等。
2.理解明暗变化。
弄明白光源的定向,明暗交界线的位置、大小、虚实变化,反光与投影的强弱变化等。
3.理解色调和色彩关系。
弄明白该组静物呈现的基本色调和组成这一基本色调的几大色块的组合,以及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冷暖变化,等等。理解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在表现它们时才有了追求的目标,才能胸有成“像”地画。理解是画好一张画的根本。
二、整体地观察,整体地表现
一幅画的优劣,总是通过整幅画的效果呈现,任何局部的效果对整幅画而言都是无济于事的。将作画的整体意识贯穿始终是成败的关键。整体地观察、表现,即将写生的静物道具全部置于作画人的视野之中。首先,分析整组景物的黑白灰关系,其次,找出色彩的冷暖、纯度的对比和渐变关系,哪个是最暖的,哪个是最冷的,哪个是最艳的,哪个是最灰的。以这些极端的色彩定位,其他就能依次有序地排列,避免看到哪里画到哪里和看一眼画一笔,使画面又花又乱很不整体,整体与否是成败的关键。
三、比较地观察,比较地表现
初学者和进步较慢的学生总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孤立表现,画中多种道具之间色彩的深淡(明度)、冷暖(色性)、艳灰(纯度)和形体塑造的虚实、强弱与疏密变化都没有比较地观察、对比着表现,关系混乱,效果不佳,进步较慢。正确的方法是学会画前看后、画左看右、画上看下、笔东眼西、左右顾盼。眼睛在道具中来回比较,画笔在纸上对比表现。色彩只能在对比中呈现各种不同的效果。18世纪的俄罗斯油画大师克拉姆斯柯伊曾说:“比较比价再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绘画,更没有天才的画家。”可以说,“比较”是进步的“法宝”,是打开艺术殿堂的钥匙。
四、立体地观察,立体地表现
作为基础教学的色彩景物写生训练,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就是使物体立体起来,这一立体感的体现是美术高考评分的标准之一。初学者往往不重视对三维空间“深度”的观察与表现。静物写生中的立体感表现,原来依赖黑白灰的素描变化规律,但一些初学者在色彩造型中,忽略随形转折的色彩冷暖、纯度和色相的变化。其实在绘画中要注意高光反映光源色的影响,暗部的光反受环境色的影响。塑造时应注意空间色彩的变化规律,即近暖远冷、近纯远灰、近实远虚的色彩变化,强化物体的体积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五、艺术地观察,艺术地表现
写生不是克隆自然,是将自然形态景物上升至艺术形态的绘画。作画前,应以艺术眼光观察对象,并且想象出画完以后的艺术效果。要判断出什么地方应加强,什么部位应概括出力,什么地方应密,什么部位应疏,并用适度夸张的色彩强调明度、冷暖、纯度的对比或者色彩的柔润与协调。艺术地观察,艺术地表现,要求学生平时多看多读优秀的作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才能画出好的作业。
静物写生及任何绘画训练都不但要提高眼睛的观察能力与手的表现能力,而且要讲究悟性,培养形象思维与联想能力,在写生过程中加深理解,克服盲目照抄物象的弊病。只有眼、脑、手有机配合,才能不断总结并掌握艺术规律。
既然是水粉静物写生,必不可少要研究水粉技法的运用,否则便失去画种的特点与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