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期我国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4-10-13刘春蓉

考试周刊 2014年69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国际贸易

刘春蓉

摘 要: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正在逐步推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更凸显。然而,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等制约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故在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路径选择上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现实思考。

关键词: 经济转型期 国际贸易 复合型人才

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转变使我国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跨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革理念,而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对这个时代的响应。本文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一、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认识

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复合”,是同时具备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的人才,也就是综合型人才,其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接触并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1]国际贸易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从来都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课程。一个成功的国际贸易行业从业者常常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修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至少要具备国际贸易、营销管理、金融、外语和经济法等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2]。

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通晓国际和国内贸易政策,熟知国际市场、外贸规则和惯例,以便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二是懂得一国乃至数国语言,以便与各国外商交流自如、胜利洽谈;三是熟悉国际贸易法规,通晓国际经济金融、各国社会宗教文化。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具备经济金融、国际贸易、法学和外语等学科知识。

二、经济转型期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是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在账面上体现出来的是对多个国家呈贸易顺差状态,然而在对外贸易中真正获益与贸易额的统计数据反映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我国外贸加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荒”、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的出现,推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选择。近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家外贸企业的倒闭及大多数外贸企业艰难经营的现状更要求我国外贸进行结构转型升级,且转型升级的焦点在两方面:加工贸易和提升对外服务贸易。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是变规模速度为质量效益、变外生动力为内生动力、变市场广度为市场深度。要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人才的作用是关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对人才提出新的高标准,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是对这个要求的回答。另外,市场深度的拓展也需要懂更多种外语和熟悉更多国文化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再者,经济转型期,我国必须发挥现代服务业对货物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对加快国内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具备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

(二)是我国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改变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教育、学习和工作方式。[3]为了在国际产业链上获得更大的利益,我国外贸结构的转型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为了完成这个转变,创新是关键,这就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各方面的具体业务操作,影响到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顺应这一行业的发展节奏,更强调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是拥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

(三)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等理念相继被国际社会认可,“九五”以来,我国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渗透到具体各个行业,国际贸易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多类出口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表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更注重高质量及高技术的生产方式,这对于多种专业交叉融合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

三、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制约因素

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就受到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复合”的新专业开始出现。但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指出,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并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不具备较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由此可见,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许多深层次发展瓶颈始终存在,从观念到行为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偏差和缺欠,培养成效不容乐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与其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同的困境,那么,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缺乏弹性的管理制度。

为顺应经济的转型发展,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扩大,对专业目录进行了适当调整,还推行了学分制等,但我国高等教育仍摆脱不了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始终在人们头脑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约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开展。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灵活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但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弹性学分制实施不够彻底,各专业间选课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学组织以学科专业进行细致划分,这种划分使各学科、专业和办学资源分割过细,各学科和专业间难以有效融合。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需要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经济法和外语等各学科的交汇、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时能顺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环境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综合或财经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来自重点类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处理联系多部门、多国家的业务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欠缺的。

(二)教师队伍无法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任课教师过去所学专业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不相适应的情况,往往老师们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受教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所掌握的知识自然单一。高校老师们的知识老化是一大问题,且这些教师在上岗后较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老师,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上岗后除了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外,更多的是花大量时间在评职称上,而评职称更多依靠的是科研水平,这样一来,实际上高校教师职称提升对培养高规格的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高校跨专业教学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跨专业人才时,不能为跨专业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设备、资料等,忽视对一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各二级学院间不但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共享,许多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有待向全院开放。以广东某高校为例,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同在一栋楼,一个在三楼,一个在五楼,然而这两个学院之间的资料室也好、实验室也好,都只提供给本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使用,甚至本学院的学生都不是想用就能用的。经管学院的学生想利用外国语学院的语音室进行商贸英语口语练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老师要使用也比较难,只能靠个人关系,没有合乎常规的使用申请程序。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许多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课程设置问题,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具体表现为:其一,课程设置过于散松,许多学校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相对少,不能确保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其他学科更少,如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操作类、国际商务英语类等课程,因此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二,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各门课程独立开设,缺乏统一的专业导向。不同院系承担不同学科的课程,课程之间难以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门课程有效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为一种互不交融的大“拼盘”。

四、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外贸转型的背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变得必要、必然甚至必须,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有效路径培养高质量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重新定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弹性管理制度。

为向社会培养输送国际贸易、营销管理、外语、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财经院校目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变传统高等教育的“专才”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或“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种跨学科或专业的教育过程,应当根据其知识、能力及观念的现实需要定位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多个部门要协作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方针并调整弹性的管理制度,如鼓励跨专业招收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并制定合理的学分制实施办法与之配套,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时,可以推行双学位制与主辅修制相结合提供弹性的管理制度。

(二)重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性专业教育,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要以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现教师在学科和专业立足点上的转化,尽快找到新旧专业间的结合点。可通过自修、培训、国外访学、到企业参与实践等方式,使教师除不断加深本专业的技能外,同时进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在重塑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实现知识的交融性,可加强不同学校间、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流动,特别要与其他院校的名教授进行联系,适时推出相应的讲座,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为广大师生带去各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心得体会,使教师有机会与名师交流。鉴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对外语的高要求,学校可考虑每年选送一两名教师到国外参加课程教学培训、访问讲学或科研合作;逐渐做到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同一课堂进行。另外,学校也可吸引优秀中外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师资队伍,或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三)重新整合利用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资源。

高校对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保证能充分利用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括从基本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及材料资源,到供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图书资源。高校对于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资源的管理应该有弹性,使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仅仅局限于本院系的学生和老师使用,更不能控制起来连本院系的师生都用不了。对于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建立各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各合作学校互选课程,互相承认学分。在利用教学资源的时候,还可以建立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使院系、各校区和兄弟合作院校的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方便灵活。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进行校企合作,让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实训基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多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其优化配置,将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发展。

(四)重新设置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有深厚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这就需要在学科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合理、科学又实用地设置和安排课程。[4]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业务规格要求能否具备等问题。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课程,增加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效果最好但难度最大的重要途径是对本科专业全学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重组与整合,即把培养某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所需具备的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为一个新的、复合的整体,而不是将各学科并列叠加的多学科知识大拼盘。[5]在优化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即不以国际贸易专业为唯一中心设计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由传统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的学科群体,淡化专业界限,并与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相对接。具体可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综合课程或综合课程系列,即开设多学科门类的系列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跨学科选修,如国际贸易、法学、外语、地理学等。

参考文献:

[1]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究,2008,(6):49-53.

[2]石梦菊.“英语+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间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257-264.

[3]翟悦,宁永红.经济转型时期高效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示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4):9-11.

[4]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3):27-28.

[5]黎东升.基于经济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2):39-41.

[6]胡丹.浅谈高效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财会研究,2012,(4):44-46.

[7]毕鹏,魏吉才,尚东昌.多学科交叉在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8):157-158.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