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媒体看中国竖版地图

2014-10-13张杰孟祥宏

考试周刊 2014年69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张杰 孟祥宏

摘 要: 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分析语言形式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论,其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分别从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刊物《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中选取两篇近期关于中国新出版的竖版地图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以菲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词汇选择、及物性两个方面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示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读者在阅读新闻报刊时,应培养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正确地对待新闻报道。

关键词: 竖版地图 批评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词汇选择 及物性

引言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方式,一直被视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对所发生事件的真实报道,不掺杂任何主观倾向。但是,批评性语篇分析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些学者认为,和其他形式的语篇相比,新闻语篇与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更紧密[1]。自20世纪末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在西方兴起后,语言学家便以此方法分析新闻语篇中语言策略,探究语篇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多角度的语篇分析框架,CDA主要研究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2]。批评性语篇分析在欧美语言学界得到了充分重视,出现了以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理论,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理论,以及Kress的社会符号学等。但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尚未给予批评语言学足够的重视,在外语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介入社会的过程及其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

一、理论框架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首先是由Fowler(1979)等人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会受到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它的分析注重历史、文化语境。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4]。批评语言分析中所指的意识形态并非哲学、政治、宗教等领域所指的意识形态概念,而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5]。

Fairclough和Wodak将批评语言学的主要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批评语篇分析处理的是社会问题;权势关系是推理出来的;语篇构成社会和文化;语篇为意识形态服务;语篇是历史性的;语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语篇分析是解释性的;语篇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6]。

Fairclough(1992b)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 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7]。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1992a)提出了批评话语性分析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步骤,即描述、解释和说明[8]。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由于将语言结构与交际功能联系起来,因此自然就成为批评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9]。Halliday 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由词汇-语法层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和述位系统体现[10]。其中,概念功能是反映人类各种经历的功能,概念系统下的及物性系统把人类活动分成不同的过程,如物质过程、心理过程等。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择哪种过程,如何安排参与者位置[11]。人际功能指反映参与者之间或参与者于世界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情态系统(modality)和语气系统(mood)实现。语篇功能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组织信息,并表明信息间的关系,显示出信息传递与发话者的交际语境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一个句子由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构成。因此,对于语篇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可以从语言每个子系统项下的选择视角进行分析,如及物性、情态、分类、主述位,等等。本文将从分类(词汇选择)和及物性两个方面探讨新闻语篇中意识形态构建。

二、语料分析

2014年6月24日,竖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获得审图号、书号,并正式出版发行。该地图是国内首创的大幅面全开竖版地图,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作为插图形式表示。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引来中外媒体的争相报道。本文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分别在7月4号和6月27日发表的关于中国竖版地图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两大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揭示隐藏在新闻语篇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

(一)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12]。词汇选择是新闻语篇的重要方面,隐藏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可以从词汇选择中体现出来[13]。对同一事物贴上不同的词汇标签,不仅体现报道者的主观态度,还对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影响。因此,关注新闻报道中的词汇选择,对于揭示作者的观点和该媒体所代表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看看两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标题一般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以最凝练的语言道出文中主旨;除了提供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信息外,标题还具有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14]。以下是两篇文章的标题内容:(1)《中国日报》:New map boosts Chinas claim in sea;(2)《华盛顿邮报》:Could this map of China start a war? 这两篇新闻报道的标题不同,反映了两个媒体及其所代表的阶级意识形态也大相径庭。“boosts”一词具有明显的褒义,这表明中国日报从中方立场出发,给予新地图积极的评价,称其增强了中国在领海主权上的宣称。华盛顿邮报使用“start a war”一词,直接将领海主权争端升级为战争,夸大了竖版地图的发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两篇报道的正文中,围绕竖版中国地图发行一事,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所站的立场、报道的侧重点、给予的评价等均不相同,这些在词汇的选择上都有所体现,如下表所示:

仅“出版”一词,两个媒体就选择了不同的英文词汇。中国日报选用中性词汇“published”,而华盛顿邮报则用了“unveiled”,后者的隐喻表达给人的感觉好像发行竖版地图是中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想法,因其神秘而被外界揣测许久,终于揭开面纱而为世人所知,易使读者以为中方出版竖版地图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对于新竖版地图,中国日报则站在中国的立场积极报道:新版地图区别于旧版在于陆地和海域为同一比例尺,使国人更一目了然地了解中国的陆、海域。报道积极评价了竖版地图带来的作用,称其“strengthens its territorial claims”。华盛顿邮报称竖版地图将台湾这个中国一直视为叛变省(“renegade province”)的地方算为中国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盛顿邮报使用“counts”一词,表明美国并不将台湾视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使用“renegade province”一词,无非是想再次挑拨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此外,华盛顿邮报将中国对西沙和南沙两大群岛的宣誓主权称为宗主权统治(“suzeraint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p1542)对“suzerain(宗主国)”一词的解释是“country or ruler that controls the foreign policy of another country but allows it to govern its own internal affairs(控制另一国家的外交政策但允许其治理本国事宜的国家或统治者)”。华盛顿邮报选择“suzerainty”一词并在其前加上“longstanding belief”的用意非常明显,说明它将中国的一国两制方针视为宗主权统治政策,这表明美国只认为中国大陆是中国的,而此外的其他领土都属于中国以外的“别国”。

针对争端,中国日报选择直接引用外媒使用的词汇,如:菲律宾和越南批评中国 “unreasonable expansive claim”;美国驻菲律宾大使使用“artificial creation”一词谴责中方做法。中国日报的这一做法,表明中方面对外界指责的态度是坦诚、毫不隐瞒的。华盛顿邮报则大篇幅地着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地主权争端,用“the most intractable and long-running”形容中国与印度间的边界线之争,称该纷争还引发过1962年的血战(“bloody war”)。选择夸张词汇夸大了中国与印度间的边界争端问题,模糊了中国对该领地本就拥有的主权这一事实。然后用“increasing assertiveness”来概括近年来中国对南海边境领土主权的宣称,它还特别指出,中国海军力量的扩大引发了一场亚洲军备竞赛(“an arms race”),“assertiveness”一词是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武断,使读者认为中国在领海主权问题上愈来愈独断专行;“an arms race”也容易让人将之与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联系在一起。

最后针对中国发行竖版新地图一事,中国日报用“legitimate move”予以肯定,表示中方的行为是合法的,没有违被任何国际条约。文中多次使用“is entitled to / has the right to / has access to”来表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是正当的,是中国政府权力范围内的事。而华盛顿邮报则使用 “steadily changing facts / provocative worldview”这样的表达批判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称中国政府不断地改变事实真相,认为发表竖版地图反映中国政府的世界观是“挑衅的”,并使用“sought to play it down”来形容中方对发行竖版地图一事的回应。华盛顿邮报使用这一词汇会使读者认为,中方在极力淡化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对于其真正的目的,中方避重就轻显得不够坦诚。

(二)及物性

及物性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包括一系列用于表达我们的经验和意识的过程类型。Halliday把及物性过程分为六大类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不同的过程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说话者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对本文所选的两篇语料中所有小句的及物性结构分析后得到以下表格,它有助于揭示语篇所承载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过程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

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两个媒体都在力证所报道内容是事物发生的客观事实。然而,正是看似客观的物质过程恰恰暴露了媒体各自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这篇文章中的物质过程多用来描述竖版地图为中国在南海领海主权问题上带来的积极作用(例1)和强调中国在南海应有的权力(例2):

例(1) ...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p can help promote Chinese publics territories awareness…

例(2)Apart from sovereign rights,China also enjoys traditional fishing rights in certain areas within the exclusive zones…

华盛顿邮报这篇文章中的物质过程多用来强调南海领海主权争端(例3)和中方的做法(例4),给读者传递的信息是中国政府在肆意篡改事实:

例(3)It has triggered an arm race in Asia...

例(4)... Beijing is steadily changing facts on the ground.

从上表可以看出,关系过程在两篇新闻报道过程类型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15]。摘自中国日报的这篇新闻报道中的关系过程大多集中在表达中国与联合国海洋公约(UNCLOS)之间的关系,意在澄清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所有做法是在遵守联合国海洋公约(UNCLOS)的前提下进行的,从而正面回击了那些质疑、恶意抨击中国行为的国家和媒体(例5):

例(5)After all,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titles is part of the UNCLOS.

摘自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新闻报道中的关系过程却描述竖版地图或其所代表的中国政府与世界的关系,意在挑衅中国与外界的关系(例6):

例(6)The new map is an echo of this provocative worldview.

言语过程指用话语的形式谈及事情的过程。语篇中常引用当事人、知情人或者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以增强对受话人的说服力,因此,他们的使用能有效增强语篇的权威性[16]。言语过程中的讲话内容可以是直接引语,也可以是间接引语。摘自中国日报报道中的言语过程多引自各国际公约,表达了中国政府在南海的做法是合法的(例7):

例(7)...it clarifies that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 shall not affect the historical righ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而摘自华盛顿邮报报道中的言语过程多直接引自中国媒体或中国对外官员的话语,看似公正可信,实则断章取义,使读者认为中方的做法只惠及本国而不考虑他国利益(例8):

例(8)“The goal is to serve the China public,” said a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As for the intentions, I think there is no need to make too much of any association here.”

结语

由此看来,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看似公正客观的新闻语篇实则是有其立场和倾向性的。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词汇选择和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中不同及物性过程分布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突出竖版地图为中国在南海领海主权问题上带来的积极作用,《华盛顿邮报》则着力渲染南海争端并误导读者使之以为南海争端是由中国政府的不正当做法引起的,中国侵犯了周边国家的领海主权。新闻语篇只是权力阶层意识形态的载体,是语篇生成者对事实解读后的主观表达,并不是读者所认为完全客观。因此,读者要批判性地阅读新闻语篇。

参考文献:

[1]李素玲. 批评性语篇分析: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J]. 山东外语教学,2004,102(5):23-26.

[2]Fairclough, N.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95.

[3]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2000,21(4):44-48.

[4]丁建新. 叙事的批判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述评与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

[6] Fairclough, N.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T.A.Van Dijk.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 2.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London:Sage:1997:271-280.

[7]Fairclough,Norma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b.

[8]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2a.

[9]彭建武.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5(3):16-22.

[10]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20-21.

[11]纪玉华.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49-155.

[1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5.

[13][14]Van Dijk, T.A. News as Discourse[M].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1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8.

[16]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43-49.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英汉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中文访谈节目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