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苏区精神,推动医学生基层就业理论与策略研究

2014-10-13李霞田娟

考试周刊 2014年67期
关键词:医学生

李霞 田娟

摘 要: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加严重。作为特殊群体的医学毕业生,其就业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鼓励与引导到基层就业,不仅是医学生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对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医学生 基层就业 苏区精神

一、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医学生基层就业主要是指到艰苦的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县级、县级以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大城市的社区卫生院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广大基层地区就业,这是对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大量的卫生人才过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饱和状态,甚至大量医学生不能够就业;而在农村及不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和设备条件比较差。同时基层卫生人员学历低,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因此,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一致,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是缓解目前严峻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有利于增强基层医疗力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合理配置,是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需要。

二、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1.供需矛盾突出,总量不足。

由于受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力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落后,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大学生毕业后流向不平衡表现为:大量的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就业,只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基层区工作。

2.入出不对称,人才严重流失。

据有关调查显示,服务期满后,在基层就业学生的流向选择中,只有10%的人才选择继续留在当地服务基层,回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好医院的占了大多数。即使像我校签约的免费医学生、定单生,毕业后未能如期到定向的医院就业或未履行完服务年限中途毁约的也占有一大部分。另外,基层和西部地区单位条件待遇差难以留住大学毕业生,人才输出远远大于人才流人。据统计,每年西部省份的大学毕业生不足20%返回生源地;而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就读的西部毕业生,留在学校当地的占80%。

3.岗位有限,地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到基层就业仍未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去基层地区就业的医学毕业生的岗位仅限教育、卫生和公务员。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平衡,有的不发达地区“有岗无人”,而有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却是“有人无岗”。根据调查,有的基层地区就业的人数占区内就业总人数的43.78%,而有的边远艰苦地区的就业人数仅占26%。

三、影响和制约高校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1.政策偏移力度不够,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几年,国家发展的重心虽然已经开始从东中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和基层地区转移,但是政府的偏移力度还远远不够,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基层地区困难重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受挫。如国家对免费医学生的就业落实、薪酬待遇、职称提职等,在招生宣传及协议签订中都有相对的倾斜和优惠。虽然出台了激励政策,在基层及就业的单位能否真正、切实的得到落实及实施呢?这仍是许多有意向去基层单位就业毕业生的担忧之处。

2.基层单位缺乏吸引人才的内在动力和渠道。

由于基层地区编制少、经济困难、政策不畅、工作条件简陋等问题,引进大学毕业生比较困难。在广大的基层医院,工作面向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和患者,科学文化知识不受尊重、人才受排斥,诸如此类的生活习俗、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的差异,更使大学毕业生感到在基层卫生院开展工作很难。甚至有些地方,由于受地方官僚主义影响,领导不重视、下属不支持,大学毕业生的想法和见解很难被采纳,个人才华无法施展。

3.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滞后,发挥作用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仍停留在初级水平,诸如求职技巧的讲授、招聘信息的发布和就业讲座的开设等,未能针对医学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就业趋势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一对一的专业辅导,远远不能满足医学生对就业的内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及建设未得到建立和健全,未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或教师队伍,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没有系统的教授模式及培养模式,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作用有限,到基层的就业指导更是严重不足。

4.高校毕业生思想落后,就业观念陈旧。

与严峻就业形势相对应的是,仍有许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落后。“十年寒窗苦,一朝跃龙门”是许多大学生及家长的希望。出身城市的大学生担心下基层后回城市难、晋升更难,使他们对到基层就业望而却步;而农村籍的大学生也不愿到基层,希望能留在大城市,或成为国家公务员和干部,为家庭带来荣耀和庇护。很多毕业生仍存在“找个终身制工作”、“到机关事业部门就业”、“到城市、待遇好的地方就业”等陈旧观念,致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以全面展开。

三、依托苏区精神,推动医学生基层就业对策研究

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成为当前缓解就业压力、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重要举措。苏区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术界对苏区精神的内涵虽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形式,但它最本质、最具特色的内涵可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廉洁奉公、争创第一、无私奉献。”[1]在新时期,苏区精神更赋予了新的意义,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苏区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结合赣南浓厚的苏区文化资源、苏区特有的精神,将苏区精神的精髓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相互融合、传承,以此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观,开创学校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依托苏区精神, 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基层就业的树立。

院校各级团组织、各学院以加强学风建设促德育教育为方针, 以红色文化资源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为基地, 以医德、医学伦理学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以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苏区发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基层就业观为一体的活动。一是定期邀请党史界的专家为全校师生做专题学术报告, 举办赣医精神论坛、赣医人的故事讲座、让苏区精神进课堂等相关的活动,使德育教育寓教于学, 既转变了学风, 弘扬了红色文化及精神,又有效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医学人文素养培训。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社区、贴近百姓,开展感恩教育、医疗保健知识宣讲、送医下乡、 我为社区教育献爱心、下乡义诊等社区援助活动,让医学生及时接触社会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 开展实践活动,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 为群众服务的政治素养,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树立为基层百姓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到基层的医疗单位特别是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为百姓的健康着想,真正、切实地体现和传承苏区精神。

2.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导向作用,保障基层就业的落实。

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主要基于直接收益水平。从2010年起,国家实行了定向乡镇免费医学院的试点及招生工作,借此保证基层卫生院医疗人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诸多优惠及倾斜的政策,一毕业就有稳定的金饭碗,着实吸引了众多毕业生的眼球,但正如笔者之前陈述的,这些优惠及倾斜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是此项工作能否继续推进的关键所在。所以,国家和政府应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的宣传及导向作用:健全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服务体系,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各方面优惠;落实户口迁移和完善人事代理服务等方面规定,提供学习深造、公务员录用等优惠待遇和去留自由的保护政策;在生活保障金和创业风险基金、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上,为基层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

3.优化人才培育模式,发挥宣传作用,扩大基层就业的影响。

首先,高校要强化宣传引导,使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观。高校应采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如下基层医学院实习、参观、到苏区文化资源地学习,开展苏区精神就业指导讲座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同时,通过经验交流会和毕业生谢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极力推广成功就业经验、引导学生自觉把实现自身价值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其次,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以市场为主导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采用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从基层地区招生大学生,毕业后返回生源地就业。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和内容上要突出基层农村导向,着力培育适应基层的应用型人才。

4.创营造良好医疗环境,积极留住人才,维护基层就业的利益。

基层医院和部门要创造工作上帮扶、资金上倾斜、思想上帮教的优良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事制度,及早对优秀基层毕业生进行使用和培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在实际中重用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培养、增长才干,以维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可持续性。基层各级政府财政要承担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待遇,制定相应的工资保障制度,为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优化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生活环境。

5.更新就业观念,合理选择岗位,做好基层就业的定位。

中央指出: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一方面,大学生应更新观念准确定位,以积极的心态面向基层就业,传承服务基层的无私奉献精神,把基层就业视为成才的起点,把握基层广阔的潜在机会,实现理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基层工作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鼓励和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国家、学校、基层单位通力协作,为基层就业毕业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提高有效的生活保障。医学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在基层医院或单位建功立业、立志成才。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有效地拓展新渠道,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程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伯流.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史上的一座丰碑——苏区精神研究的再思考[A].苏区精神永放光芒;第二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论文集(上)[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44-53N.

课题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依托苏区精神推动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实证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例”(编号:LX2012Y089)。

猜你喜欢

医学生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浅谈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技能考试改革的探讨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生科学素养问题及其培养途径
医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