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学生一起写作文
2014-10-13张建华
张建华
摘 要: 文章认为,陪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陪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赢进步;陪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享幸福;陪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品欢乐。
关键词: 观察 积累 表达 教学 相长
教师于永正说:“小学教学的两大法宝之一是影响,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和学生一起做一件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语文、学作文的路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一起积累,一起表达,走出一条教学相长之路。
一、引子
和学生一起写“积累·观察·表达”,源于2007年,保定市教科所杨振新主任的一席话:“写作教学贵在于真,让学生被动地去编去造,是假作文,这种作文要不得,这种老师更要不得。”当时,坐在台下的我无地自容,因为我就是杨主任口中的“假作文”老师之一。从那时起,我反省:“怎么让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呢?”经过调查我发现:“真”的缺失,源于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没有养成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也就是说,学生既没有下锅的“米”,又没有做饭的“锅”,更谈不上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作文大餐”。另外一个原因是老师对于习作的门槛加了太多阶梯:“要求字数600字左右,要求开头要美一些、过程要写细一些、结尾要思一些、中心突出些、立意向上些……”这些要求,让作文之门如空中楼阁,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些要求,就像一把把枷锁,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就像一把把利剑,斩断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范文。这样,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怎么解决学生习作“缺米”“少锅”“做饭”的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锅”,用自己的“米”,做出自己的“饭”?让他们能够真正自由表达,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真正做到“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抒我情”,这成为我这苦苦思索的课题。
二、策略
(一)制定原则: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了有效“积累·观察·表达”的基本原则——真实。
1.积累的原则。重积累,做好铺垫。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不管哪种积累,首先必须积累那些“有新鲜感的,自己感兴趣的,能理解能运用”的句子、段落,甚者是文章。其次,积累没有量的要求,积累多少,都没有关系,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观察的原则。观察什么都无所谓,关键要求真实,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些什么,就像《画杨桃》提到的那样,只要观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行。
3.表达的原则。表达的要求也是真实,如果能把观察到的镜头,用真实的语言记录下来,运用自己积累的那些具有新鲜感的词语表达独特的感受,就是最好的。
“积累·观察·表达”的原则的核心,就是一切必须以“真实”为前提。这样的原则,为学生真实写作奠定了真实的基础。
(二)定时交流
1.每日交流——每天抽出五分钟,进行课上交流。遵循自愿原则,学生主动到台前背诵积累的内容,只要能赢得大家的掌声,就可以给予相应的积累分,特别“具有新鲜感”的句子,收入班级积累本。课间交流——每天,老师和两个小组的学生把自己的“积累·观察·表达”本放在教室的图书角,其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老师和同学的本子里“取经”,他们为此乐此不疲。老师每天认真批阅两个组的学生的本子,并给予相应的星级奖励。奖励所得的分数,记入学生的量化管理。
2.每周交流——每周五的下午第三节课,是班级“积累·观察·表达”交流课。课上,学生们把自己的本子放在桌子上,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喜欢谁的积累本,可以给谁一颗智慧星。谁的本子得的智慧星最多,谁就被评为“积累·观察·表达”周冠军。
3.每月交流——每月最末的那个周五的第三节课,师生齐聚一堂,由周冠军介绍自己“积累·观察·表达”的经验和体会,学生根据他们的表现,评出月冠军。
4.学期交流——学期末,师生共同交流,为自己的“积累·观察·表达”作出最后的评价,评出年度达人。
三、收获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的“积累·观察·表达”参与其中。这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感召他们,孩子们的“积累·观察·表达”越写越好,由原来的一句话、两句话,到后来的一段话、一篇小短文。孩子们在本子上,尽情挥洒喜怒哀乐;在本子上,留住童年记忆。此外,孩子们在“观察·表达·积累”中,慢慢找到了自信。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难于上青天,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期盼。每周三的作文课,他们个个才思敏捷,那富有童真童趣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真正幸福。更重要的是在和学生同读共写的过程中我成长进步了。这就是我期待中的“教学相长”。
和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和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赢进步;和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享幸福;和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品欢乐。我愿陪着学生,在“一起做”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