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智慧城市向创新与转型进发

2014-10-12邢帆

中国信息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市群城镇化智慧

本刊记者 | 邢帆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者们伴随着探索前进。进入“十二五”中期,智慧城市在经过了底层基础架构搭建、创建大规模服务平台体系、勇敢启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之后,智慧城市又会有哪些亮点展现出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否依然围绕不同项目为主题展开?产业及经济投入回报的诉求又将如何推动智慧的车辙?梳理过往的一切,或许对历史的思考能够先于时间将答案公之于众。

↑城镇化想要实现其深层次价值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的基本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必然趋势

早在“十一五”规划纲中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重点推行的“人”的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从新回到城市发展的视野中心。由此推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型城镇化会得到更进一步的部署,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将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那么城镇化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有哪些积极影响?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是否如推测的那样?

这需要从城镇化的历史来看,从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机会,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但是这种潜在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以及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公平分配等。也就是说,城镇化想要实现其深层次价值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的基本结构。这后者作为基础则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所在。

此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再一次印证了之前的推测。《决定》提出了完善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布局优化中需要增强城市间产业承接和功能对接的能力。新政策更加强调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及加强大城市周边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以及交通、社保、医保的对接能力。城市群需要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这些都将带来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截止2013年,各地开展建设了智慧城市中心等建设的情况屡见不鲜,却基本还是处于演示和展示阶段,缺少相关的标准体系和评价标准。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朝着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更加节能、更加环保、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而这正符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

而从行业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将通过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带来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环保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与传统的城市化不同,现代的城市化概念,强调人口转移、职业转移和产业集中的同时,突出生活方式和都市文明的扩散。而智慧城市的提出,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智慧城市是信息系统的大综合、大集成,产业链覆盖面广。智慧城市是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模式,是信息系统的大综合、大集成和大协同,是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将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建设智慧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总体而言,智慧城市是将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最佳形式。

城市群体力量突显

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进入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区域经济体和以地区为单位的城市综合竞争路线的不断清晰。重点交通节点城市,区域城市群开始逐渐崛起,城市之间的实力与竞争不再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呈现,转而向区域间的竞争过渡。

城市群的组合方式一方面整合了中心城市周边城市的信息、资源,将中心城市的优势辐射向外;一方面互补式的方式也为能够为差异化的城市间提供取长补短、借鉴和学习的最佳机会。

以苏南城市群为例,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和改革委、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政府三部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基本建成完善的智慧化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运行管理、民生和公共服务基本实现智慧化融合应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0.85以上。苏南地区率先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初步建成“苏南智慧城市群”。

仔细阅读这份《实施意见》发现,苏南智慧城市群的建成将分别从技术、产业调整、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提升城市群的综合能力。

其中实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应用方面。建成面向市民和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行政事项在线办理广泛推行,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居民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建成省、市、县(区)三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动态完善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基础信息资源实现各部门共享并逐步开放。城市地上三维、地下空间等地理信息丰富,建立智慧城市时空信息数据库及云平台。

除此之外,高铁经济圈的逐渐繁荣也成为城市群体力量增长的又一极。2013年12月1日,津秦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从此,东北至华北开启“全高铁时代”。近年来,高铁辐射带动作用强,有“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随着各节点城市中高的陆续贯通,把环渤海经济圈、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等经济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降低社会时间成本。而津秦高铁的开通意味着以高铁为辐射的几座城市将更紧密地开展城市互动。无论是产业影响还是城市建设都将迎来更具区域规模的群体效益。

技术的回报

纵观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对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从思考进入了实战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几大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地理信息技术(GIS)等。智慧城市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覆盖面比较广。与此同时,伴随智慧城市中项目的应用,技术投入的效果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以往人们对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大型政府性平台投入的担心也开始逐步得以消除。城市已建项目的应用效果以及针对现有效果反馈之后的改造,将更加贴近社会化服务。

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的崛起带来了资源共享的需求,大量数据的汇集要求智慧城市的体现必须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急需成熟的大数据开发应用。大数据已经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层面并很快进入到众多行业。

以交通行业为例,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王笑京对于智能交通与大数据间的关系是这样解读的:城市交通不可能单纯依靠信息技术去解决拥堵问题,例如北京很多路口机动车交通量超过了路口通行能力,拥堵就会成为必然而不是偶然,在基础设施能力限制下,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的信号灯就必然满足不了车辆通行的要求。但是技术却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分析出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车辆数,从而帮助协调路口的通行情况。他进一步解释,智能交通技术对于道路交通的疏导和车辆管理的作用,实际上有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而来的。大数据技术可促进交通管理模式的变革,让出行方案有据可依,让车辆管理更具科学型、规划性。

而在电子政务领域,云计算的作为更为明显。智慧城市是以多应用、多行业、复杂系统组成的综合体。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交互的需求。各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共同抽取数据综合计算和呈现综合结果。如此众多繁复的系统需要多个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

宁波市政务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数据架构体系和数据服务枢纽,统一的电子政务业务开发与运行平台,基础数据分析展现系统、视频会议平台软件,以及相应的保障体系。宁波政务云计算中心以智慧城市大数据为需求,以解决统一建设和数据高效共享为核心,目标直指电子政务瓶颈问题。同时,宁波市政务云计算中心的建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活力,让城市管理服务更有效率,让居民生活更加美好,这验证了宁波的思路,也验证了云计算的作为。

迎接2014,更迭与变化,创新与突破,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具服务性与实用性。区域化让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云计算等协同平台让不同地区能够在同一时间共享同样的数据资源。2014,我们且行且歌。

猜你喜欢

城市群城镇化智慧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有智慧的羊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智慧派
城镇化重量更要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