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转改”看《新闻联播》的变化
2014-10-11佟文娟张慧敏
佟文娟+张慧敏
【摘 要】自2011年8月我国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各种新闻媒体针对新闻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新闻联播》作为新闻界改革的风向标围绕“走转改”进行的调整反映出《新闻联播》传播内容的均衡化、亲民化趋势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化的特点,其调整受到业内外的好评。
【关键词】走转改 《新闻联播》 亲民化 温情化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也是新闻传播界进行改革的标志性栏目。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制作水平,更体现着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电视平台。本文采用抽样分析的方法,抽取2010年和2012年每个月后两周的新闻共360件,主要数据为头条新闻中各类新闻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各类新闻在总新闻数中所占的比重,用量化和统计的方法对“走转改”政策影响下的《新闻联播》进行分析。
一、“走转改”活动实施前后《新闻联播》变化情况
1、新闻内容变化
(1)头条新闻内容的变化。《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有领导人活动、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从收集的数据来看,在“走转改”活动实施前的2010年头条新闻中领导人活动约占37.04%,社会新闻约占19.14%,经济新闻约占16.05%,时政新闻约占19.75%,民生新闻约占8.02%。在“走转改”活动实施后的2012年头条新闻中领导人活动约占43.37%,社会新闻约占16.87%,经济新闻约占5.4%,时政新闻约占16.27%,民生新闻约占18.07%。具体见表1。
从“走转改”活动实行前后头条新闻的内容对比可以看出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的比重略有降低,民生新闻的比重大幅度提升,新闻内容的亲民性趋势明显。
(2)各类新闻所占比例的变化。《新闻联播》的新闻类别有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民生新闻。“走转改”活动实施前后各类新闻的数量略有调整,具体见表2。
由表2可见:2010年新闻总数为3094条,其中时政新闻有1144条,约占新闻比例36.97%,经济新闻有161条,约占总比例的5.2%,社会新闻有1234条,约占39.88%,国际新闻有503条,约占新闻比例16.26,民生新闻有52条,约占1.68%。2012年新闻总数为2618条,其中时政新闻有1126条,约占新闻比例43%,经济新闻有43条,约占总比例的1.64%,社会新闻有875条,约占33.42%,国际新闻有346条,约占新闻比例13.22,民生新闻有236条,约占9.01%。
对比2010年和2012年《新闻联播》的内容可以发现民生新闻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约上升7.33%,国际新闻的比例明显下降,约下降3.04%。《新闻联播》的视角从国际转向国内,关注民生,新闻内容趋于亲民化、合理化、人文化。
(3)人本化、温情化的新闻内容有所增加。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关怀的经典报道。从抽取的2010年与2012年的样本中可以看出,2010年的新闻内容中人本化、温情化的内容约有9条,主要集中于对天气情况的报道。2012年此类新闻约有23条,人本化、温情化新闻的数量显著增加,关注的焦点也由天气情况扩展至寻人、物价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2年10月19日《新闻联播》播出的一条“(我的父亲母亲)四兄弟:母亲你在哪里?”的新闻。2012年10月20日《新闻联播》播出“四兄弟寻母”引发社会关注,再播寻人启事,追踪四兄弟寻母。这则连续两日在《新闻联播》播出的寻人启事掀起了新闻报道人本化的高潮,在业内外引发了一系列热议与好评。此外,改版后有大量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上了头条,如菜价、天气、买火车票等,体现出新闻内容的人本化、温情化特征。
2、报道方式变化
(1)大量运用同期声,用事实说话。“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后《新闻联播》的同期声表达大量增加。在“走基层”报道中运用采访现场的声音、采访对象的声音以及记者的声音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与可信度,增加了群众的参与性,提升了新闻的信息量。比如,《“百姓心声”·假日调查:你幸福吗?》报道中通过记者的引导式提问来采访不同类型的群体,完全用同期声来传达群众对幸福的理解,新闻信息真实可靠。“回家的礼物”系列报道中有车站、乘客等的同期声,传递出浓浓的节日气息。
(2)叙事手法故事化。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将镜头聚焦于普通群众,蹲点采访,追踪拍摄,连续报道,新闻报道连续化、故事化。比如,2012年1月14日开始连续4天播出的《杨立学讨薪记》,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人物有杨立学、工友杨炳兴等十几个人,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事件发展跌宕起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形态。此外,《新闻联播》的蹲点日记开启一系列寻找“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活动,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弘扬社会正能量。
(3)引入新闻评论机制。“走转改”以前《新闻联播》的新闻基本上是只播不评。改版后《新闻联播》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评论,通过本台短评与编后话的方式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夹叙夹议的特点。比如,2012年6月25日报道的“(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为了世间‘最美的思念”后边紧跟本台短评:“给留守孩子心灵以最尽心的呵护”;2012年8月28播出的“(凡人善举)上海:七旬老人晕倒 小伙紧急施救”的新闻后面引入“(编后话)简单的想法 不简单的举动”。此外,2013年《新闻联播》在“走转改”的基础上再次改版,引入评论员机制并进行现场连线,增强了新闻评论的现场感。新闻评论机制的引入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活力,丰富了新闻的内涵。
3、效果变化
《新闻联播》自“走转改”改版后收视率大幅提升。“根据2011年9月25日改版起连续三周的收视率统计,《新闻联播》改版后总体收视率提高了20%。2012年上半年,《新闻联播》全国总收视率高达10.72%,市场份额达33.48%,保持全国之冠。”《新闻联播》自“走转改”改版以来好评如潮,其报道的新闻不断在民众中引发热议,受到网友的热赞,如贵州四兄弟寻母。还有连续剧式的报道形式以及“新春走基层”活动等受到民众的关注与好评。endprint
三、“走转改”反映了我国新闻传播思想的变化
“走转改”活动的实施使《新闻联播》趋于亲民化、生活化,新闻内容关注民生、关注普通老百姓,报道百姓身边的事,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百姓的眼球。因而,《新闻联播》的关注率与可信度大幅度提高,传播效果也大大增强。
1、“走转改”促进了传播思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前的新闻内容主要是官本位思想占主导,新闻多关注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文风官僚习气浓重。“走转改”活动的实施打破了以往新闻关注高层、关注时政的局面,促使新闻镜头下移,聚焦普通百姓,反映民众生活,新闻内容中关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信息增多,比如报道天气情况、菜价、交通等。这些内容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反映的角度现实具体,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服务人民的新闻传播理念。
2、“走转改”反映了传播方式的转变
(1)从以形式为重向以内容为王转变。以前人们将传播的关注点放在传播的形式上而忽略了传播的内容。改版以前《新闻联播》内容是三段式的:“前10分钟领导人会谈,中间10分钟国内新闻,最后10分钟国际新闻”。这种模式在政策的倾斜下收视率位居前列,但高收视并不代表高质量,《新闻联播》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与戏谑。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在其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民生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比重增加,与先前传播内容倾向于领导人与国际新闻相比内容更趋于均衡。改版后的内容接地气、有底气、有“民气”、凝人气。传播思想从以媒体、政策为重向以内容为王转变。
(2)从说教到引导的转变。“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前《新闻联播》的内容重在说教,传播者的主观色彩浓厚。“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后《新闻联播》的内容变说教为引导,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给人们呈现出事件的原貌,抛出问题,让受众自己去想,自己去辨别是非。传播思想由说教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转变。
结语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象也由少数精英人群向大多数平民阶层发展,即媒介功能由“小众”到“大众”的普及。媒介的功能实质上是要服务群众,反映民意,为人民谋利益,做到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走转改”活动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的传播理念,促使传播功能具体化,使得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媒介能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新闻联播》在“走转改”活动实施后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走转改”实施后《新闻联播》的内容更关注民生、关注生活并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表达形式亲民、灵活,大量运用群众性的语言,拉近了《新闻联播》与民众的距离;叙事手法不断创新,用故事化、连续剧化的手法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趣味性。《新闻联播》呈现出亲民化发展趋势,传播效果也大大增强,新闻报道受到业内外的好评,在此基础上,《新闻联播》不断做出调整使“走转改”活动不断朝制度化、常规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①尹韵公,《“走转改”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2012-10
②敖丹娜,《对大众传播中“内容为王”的追问》[J].《现代传播》,2011 (7)
③尹韵公,《论“走转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
④艾达,《央视〈新闻联播〉10年的变与不变》[J].《前沿》,2013(3)
⑤刘俊,《〈新闻联播〉变化趋向探析》[J].《电视研究》,2013(5)
(作者:佟文娟,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张慧敏,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三、“走转改”反映了我国新闻传播思想的变化
“走转改”活动的实施使《新闻联播》趋于亲民化、生活化,新闻内容关注民生、关注普通老百姓,报道百姓身边的事,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百姓的眼球。因而,《新闻联播》的关注率与可信度大幅度提高,传播效果也大大增强。
1、“走转改”促进了传播思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前的新闻内容主要是官本位思想占主导,新闻多关注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文风官僚习气浓重。“走转改”活动的实施打破了以往新闻关注高层、关注时政的局面,促使新闻镜头下移,聚焦普通百姓,反映民众生活,新闻内容中关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信息增多,比如报道天气情况、菜价、交通等。这些内容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反映的角度现实具体,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服务人民的新闻传播理念。
2、“走转改”反映了传播方式的转变
(1)从以形式为重向以内容为王转变。以前人们将传播的关注点放在传播的形式上而忽略了传播的内容。改版以前《新闻联播》内容是三段式的:“前10分钟领导人会谈,中间10分钟国内新闻,最后10分钟国际新闻”。这种模式在政策的倾斜下收视率位居前列,但高收视并不代表高质量,《新闻联播》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与戏谑。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在其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民生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比重增加,与先前传播内容倾向于领导人与国际新闻相比内容更趋于均衡。改版后的内容接地气、有底气、有“民气”、凝人气。传播思想从以媒体、政策为重向以内容为王转变。
(2)从说教到引导的转变。“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前《新闻联播》的内容重在说教,传播者的主观色彩浓厚。“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后《新闻联播》的内容变说教为引导,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给人们呈现出事件的原貌,抛出问题,让受众自己去想,自己去辨别是非。传播思想由说教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转变。
结语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象也由少数精英人群向大多数平民阶层发展,即媒介功能由“小众”到“大众”的普及。媒介的功能实质上是要服务群众,反映民意,为人民谋利益,做到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走转改”活动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的传播理念,促使传播功能具体化,使得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媒介能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新闻联播》在“走转改”活动实施后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走转改”实施后《新闻联播》的内容更关注民生、关注生活并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表达形式亲民、灵活,大量运用群众性的语言,拉近了《新闻联播》与民众的距离;叙事手法不断创新,用故事化、连续剧化的手法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趣味性。《新闻联播》呈现出亲民化发展趋势,传播效果也大大增强,新闻报道受到业内外的好评,在此基础上,《新闻联播》不断做出调整使“走转改”活动不断朝制度化、常规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①尹韵公,《“走转改”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2012-10
②敖丹娜,《对大众传播中“内容为王”的追问》[J].《现代传播》,2011 (7)
③尹韵公,《论“走转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
④艾达,《央视〈新闻联播〉10年的变与不变》[J].《前沿》,2013(3)
⑤刘俊,《〈新闻联播〉变化趋向探析》[J].《电视研究》,2013(5)
(作者:佟文娟,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张慧敏,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三、“走转改”反映了我国新闻传播思想的变化
“走转改”活动的实施使《新闻联播》趋于亲民化、生活化,新闻内容关注民生、关注普通老百姓,报道百姓身边的事,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百姓的眼球。因而,《新闻联播》的关注率与可信度大幅度提高,传播效果也大大增强。
1、“走转改”促进了传播思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前的新闻内容主要是官本位思想占主导,新闻多关注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文风官僚习气浓重。“走转改”活动的实施打破了以往新闻关注高层、关注时政的局面,促使新闻镜头下移,聚焦普通百姓,反映民众生活,新闻内容中关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信息增多,比如报道天气情况、菜价、交通等。这些内容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反映的角度现实具体,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服务人民的新闻传播理念。
2、“走转改”反映了传播方式的转变
(1)从以形式为重向以内容为王转变。以前人们将传播的关注点放在传播的形式上而忽略了传播的内容。改版以前《新闻联播》内容是三段式的:“前10分钟领导人会谈,中间10分钟国内新闻,最后10分钟国际新闻”。这种模式在政策的倾斜下收视率位居前列,但高收视并不代表高质量,《新闻联播》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与戏谑。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在其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民生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比重增加,与先前传播内容倾向于领导人与国际新闻相比内容更趋于均衡。改版后的内容接地气、有底气、有“民气”、凝人气。传播思想从以媒体、政策为重向以内容为王转变。
(2)从说教到引导的转变。“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前《新闻联播》的内容重在说教,传播者的主观色彩浓厚。“走转改”活动实施以后《新闻联播》的内容变说教为引导,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给人们呈现出事件的原貌,抛出问题,让受众自己去想,自己去辨别是非。传播思想由说教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转变。
结语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象也由少数精英人群向大多数平民阶层发展,即媒介功能由“小众”到“大众”的普及。媒介的功能实质上是要服务群众,反映民意,为人民谋利益,做到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走转改”活动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的传播理念,促使传播功能具体化,使得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媒介能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新闻联播》在“走转改”活动实施后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走转改”实施后《新闻联播》的内容更关注民生、关注生活并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表达形式亲民、灵活,大量运用群众性的语言,拉近了《新闻联播》与民众的距离;叙事手法不断创新,用故事化、连续剧化的手法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趣味性。《新闻联播》呈现出亲民化发展趋势,传播效果也大大增强,新闻报道受到业内外的好评,在此基础上,《新闻联播》不断做出调整使“走转改”活动不断朝制度化、常规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①尹韵公,《“走转改”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2012-10
②敖丹娜,《对大众传播中“内容为王”的追问》[J].《现代传播》,2011 (7)
③尹韵公,《论“走转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
④艾达,《央视〈新闻联播〉10年的变与不变》[J].《前沿》,2013(3)
⑤刘俊,《〈新闻联播〉变化趋向探析》[J].《电视研究》,2013(5)
(作者:佟文娟,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张慧敏,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