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尝试

2014-10-11程卫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者知识点课文

程卫东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优劣,也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前,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但就笔者的观察,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或者还不够好。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走捷径,只注重了名家名篇、古诗文的研读,而对一般现代文的教学,有的只是让学生读读、说说,有的干脆弃而不教。大多数教师在训练时加大了古诗文的分量,在讲评练习时也给与高度的重视,对现代文阅读就犹如蜻蜓点水了。

本人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以课文为模本,帮助学生储备语文知识

就苏教版而言,每册书六单元,编者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把文章内容相近、主题相似或体裁相同的文章编入同一个单元。每篇课文担负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功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充分发掘教材内涵,列出语文知识点。在平时授课中,老师必须以课文为模本,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突出并强化这些语文知识点的点拨和感悟,帮助学生储备必备的语文知识,为语文阅读打下知识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这两个单元时,应依据三四单元的“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主题,教者应吃透编者意图,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每一篇课文在本单元应承担的角色;同时根据本班学生语文学习实际,制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并列出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点。

二、以练习为抓手,帮助学生训练阅读思维

练习不仅仅是对课堂知识点的再现和回顾,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要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材提供的课文只不过是个样子,是个工具,学习教材目的是在于运用。在平时的练习中,除了基础知识的再现外,应该加入与当前教学内容相似、体裁相同的文章,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阅读、去思考、去解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阅读运用中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自己的知识。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主题下的《枣核》一文教完之后,我们教者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阅读与之主题一致的文章《桥梁》、《河上笛手》、《萌芽》、《大课堂》、《差距》、《疑窦》、《面向顾客》、《上与下》、《制约》其中的几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些华人的爱国情结。因此教师平时要以练习为抓手,帮助学生训练阅读思维,从而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以讲评为契机,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如果说学习课文是储备阅读知识点、精选练习是训练阅读思维,那么讲评就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学校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在城乡接壤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因此,学生的综合水平比较低,能力比较差。学生所做的课后练习相对来讲比较马虎,质量比较差,这就挫败了教师批阅作业的积极性,其实这是个大忌。对于学生课后所做的练习,我们教者切不可练而不批、练而不评,必须做到有练必改、有练必讲。讲评练习时还要要坚决杜绝讲评只报答案的现象、对答案的情况,要依据批改时学生做题错误的情况,做好批改记录,及时梳理,做出讲评的重点及能力训练点,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讲评是“讲”和“评”两方面的结合,“讲”的是学生错在哪儿,“评”的是学生为什么错,即错误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在阅读时注意的问题。老师出练习需要花费精力,讲评练习花费的精力更大,但出练习、讲练习都是手段,目的是训练阅读思维、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学完《陋室铭》一文之后,我们除了设计了一些本课的练习之外,还布置了一些与本主题相关的文章的阅读,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结果发现同学们普遍做得不够好,这时我们教者要抓住讲评这一契机,横向比较,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四、以积累为工具,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大凡语文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不是天生的聪明,而是都有一个学习语文的“秘诀”,那就是积累,积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摘录。我班的学生每人一本《读书笔记摘录本》,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读一篇文章,将文章内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写出读书的疑问和阅读感悟。这样日月积累,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又能形成每天读书的习惯,积累在脑海中的词句在以后运用时可以信手拈来。

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真正能做到以课本为模本,以平时的练习为重点,以老师的评讲为契机,以自己平时的积累为秘诀,那么他的语文阅读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的。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近湖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者知识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于G20 的知识点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