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少教多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及思考

2014-10-11秦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少数民族语文

秦鹰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语文难教难学难考是目前制约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基本因素。为了适应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为了从根本上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改革语文课程、教材和考试方法,只有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带动整个地方教育的现代化。构建语文“少教多学”的高效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教师语文教育科研方法欠缺,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落后状况。对此,本人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谈谈一些看法,作一番反思。

一、“少教多学”理念在深层次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观念的真正转变

沿袭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不能培养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的。

“少教多学”的课改使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了强烈地冲击。我们应该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审时度势,抓住这个难得契机,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应和国内素质教育的强烈呼声,走出少数民族地区一条富有时代气息的语文教改的新路子。尽管是教育落后地区,教师们最明显的是利用网络优势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传统的“一言堂”语文课,较多关注作品外的知识点,文学本身的信息量很少。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成比例。所以老师囿于课文的讲解令知识面广的学生索然无味,而令知识面窄的学生除了学会机械做题外,并未对文学产生多大兴趣。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使得落后的黔南地区能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不但提高了地区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在语文课堂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及研究精神。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教育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契机。对语文学习有莫大裨益,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格发展都有正面的影响。老师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少教多学”理念加深了语文教师对地方课程概念的认识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地方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民族的传统文化。“少教多学”实施以来,教师关心民族课程的开发管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有一定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过去教师只是把课程看作是一些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其实,课程不仅指学习材料,还包括学科科目,这是一种过程,一种意识。教师本身的知识、技能和实施新课程的准备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把握不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

本地少数民族视为教师权威,在这种局面下,教师在社会中的行事方式都被视为适当的行事方式。随着“少教多学”理念的深入,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角色的转变给地区文化带来了认同。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语文教师由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转向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现代学习理论指出,没有情境就没有对知识主动的建构基础,就没有有效的学习。营造情景、创造情境是学习的一大要求。没有情境就没有对知识主动的建构基础,就没有有效的学习。营造情景、创造情境是学习的一大要求。如“多彩贵州”这个文化品牌就能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各样、丰富逼真的情境,这是任何方式,任何课程难以达到的。这个平台就为挖掘和发展地方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选拔人才服务的,而它所创造的这些精彩就是我们语文课堂流溢出来的。虽然目前一些学校开展了一些语文课堂的新的教学尝试,但由于经费、资源、人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一般来说是难以满足和解决师生教与学中创设的问题。

三、实验过程中教师教育科研方法欠缺及人文素质落后的现状及反思

在我市目前的教育条件下,语文课堂教学一些统一的规定性与学生成长中的个体的实际需要存在不适应的因素,在面对每个发展中的个体提出普遍要求也是不合时宜的,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缺乏自己的思想,有的学校的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的阅读模式,裹足不前,不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文学修养,有再强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也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阅读能力。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外出学习和观摩的机会,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接受远程教育的培训。教师本身在任教前就始终接受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任教后也就自然而然地贯彻同伴的这种方式。

多数学校的图书配备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落实;课堂阅读教学内容有习题化训练倾向。写作教学内容存在的最大的缺乏是应试作文,为应试而模式化的训练近两年来是愈演愈烈,主要还是来自考试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学生还是教师都在为高考而拼搏。教师认为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论学生存在什么样的个体差异,教师都会在同一时间内,用同一教学方式讲授同一教材。这是一种单方面施加于人的同一、划一的教学方式又渐渐地回到了课堂。教育的目的之一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即培养有人性味的人,而我们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是有害的。具体表现为:课堂活动完全按教师的意图进行,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教材的内容,教师喋喋不休,学生默默地听,没有思考的余地。一个阶段结束了,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能否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最后以分数定优劣。

多年以来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是靠学历提升,而对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欠缺,语文教育理论素养不足,语文教育科研方法欠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语文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备课可以备一辈子;但具有教学艺术风格的语文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实在少见,足见科学性研究比较薄弱。

“少教多学”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并能策划、解决。但是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颇具地方特色的语文教育正在受大众文化的侵蚀和驱逐。语文课堂教学是传播地方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的一个阵地,但作为这一阵地的守卫者语文教师难以摆脱对大众文化的依附,难以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难以提供更好的精神产品来教化少数民族学生,难以让学生从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去学习语文,难以使学生受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的人文精神的熏陶。这其实是语文教师人文精神缺失的一种现状。令人担忧的是一阵课改之后,旧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实没有退出语文教坛。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状令人堪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必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恐怕是摆在语文教学课改实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传统语文教育从未放弃过对人文素质的追求,这种追求形成了我们语文教改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历经数千年,积淀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过世世代代的演绎才能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身为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若没有民族的人文素质,在这个多种文化交汇、碰撞、融洽的年代,是不合时宜的。

语文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我们不能为了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功利化而迷失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执著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追求,着力建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让具有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才能收获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贵州都匀市教育局教研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少数民族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理念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