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2014-10-11赵曰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个性化新课改传统

赵曰涛

新课改推出后,语文教学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将语文教学改革落实在课堂中,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呈现了百花齐放,争妍斗艳的局面。然而,一些公开课却让人担忧:学生回答语惊四座,掌声不断;小组合作学习,兴高采烈;多媒体精彩纷呈,一哄而上。课堂是活跃了,民主气氛也浓厚了,可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依然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依旧“启”而不发,写作仍旧空洞无物。一堂看似精彩的课堂,一旦剥去这些豪华的外衣,还能留下什么呢?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当只追求形式,更应当注重教学的内容,应提倡个性化阅读和经典文本的学习,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一、让朗朗的读书声重返课堂

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其道理的。一篇精美的作品往往需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唤起读者的情感,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行再创造,提高对作品语言的审美能力。读《沁园春·雪》可以领略北国奇丽的雪景,可以读出作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万丈豪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骨肉之思;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读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情怀。诗歌适合朗诵,现代文也适合吟诵,《听潮》可以感受到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和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大海的深情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吟诵《安塞腰鼓》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的粗犷与豪放;吟诵《下雨天,真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的怀恋。文言文更适合朗诵,试想一下,一篇文言文连读都读不下来,又怎能疏通文意呢?更谈不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当然,阅读并非一味的“读”,应选择合适的时机有针对性的读,结合教学实际尽可能地多读。

二、让个性化阅读成为课堂的主体

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一言堂”只能是“出力不讨好”,某些程度上还扼杀了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和独特的作品感悟能力。所以我们应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平台,创建灵动、鲜活、多彩的课堂。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只要大胆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会充满个性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同学强烈质疑愚公的做法劳力伤财,为个人梦想将子孙束缚在一个遥不可及工作上,况且也很难保证子孙的延续性;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学生发出疑问“杜甫真的很穷吗?虽然经历安史之乱漂泊孤零,他不是做过官吗?有的诗中也说他那时也是有良田的,况且有不少的朋友相助,也算个小康生活吧,真如诗中写得这样潦倒吗?”这就突出显示出了阅读者的个性,值得鼓励。

三、让传统文化深入课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饮“洋酒”,吃“西餐”,过“洋节”,西方文化充斥着众多中学生的大脑,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却被淡化了。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魏晋文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这些文化瑰宝曾经孕育了无数的风流才子。再看今日的大多中学生,流连于电脑和手机,无暇光顾中国古代文学殿堂。

由诵读传统经典开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熏陶和洗礼。假如,《三字经》声音能遍布校园,《论语》的名言能回旋学生的耳畔,学生对唐诗宋词能耳熟能详,对古典名著能“娓娓道来”,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什么“难题”。

让传统文化深入校园,渗透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更要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此内外行动,多方合力,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使语文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将语文教学改革落实在课堂中,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面对新课改的大好机遇,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潜下心来,真诚反思,把新课改的着力点落到实处。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惟其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拥有无限生机。

★作者单位:山东滕州市至善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化新课改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