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文性,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2014-10-11孙建新
孙建新
摘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辅相成,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必须认真挖掘利用。人文性功能的实现,应该要遵循学生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思维特征,并以培养语感为重点。本文基于当前语文学科的走向,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性;感悟体验;个性体验;语感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31-1一、细心研读文本,挖掘人文内蕴
丰富的人文素材正是我们进行母语教学最大的资源。人文性往往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挖掘教材隐含的人文价值。
《游园不值》一文,最后两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教学的难点。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本文时,把引导学生领悟“不遇中有遇”的哲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学生由一枝红杏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出墙的红杏,你会对墙里的花草树木说什么?”由诗人未遇园主人想象“诗人见到了园主人会说什么?”我们看到学生的情感为她精妙的教学设计所拨动,学生逐渐沉浸到古诗的描绘的意境中,体会到宋诗所特有的理趣,他们同窦老师一样,在课堂上放飞心灵,让想象的羽翼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让情感的大潮在课堂上欢快地涌动。当窦老师的导语“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在课堂上响起的时候,我们谁也不会以为那是一种生硬的灌输,恰恰相反,那是师生与文本产生的共振,那是师生对文学形象的充满灵性的体察。
二、重视感悟体验,达成人文功能
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更侧重于体验、感悟,它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课文中的人物,或者从人物身上受到什么启迪,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
我们来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位老师的教学采用的是情感线索,这从他的板书可以看出来,汤姆的“惊喜”、“很不情愿”,爸爸的“赞赏”、“斩钉截铁”,他的教学就是着眼于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来还原文本人物的情感,并在适当的时机挑起学生情感的冲突,以便对课文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你看他指导学生读出汤姆“惊喜”的语气,“很不情愿”的语气是多么到位呀!当学生对汤姆的形象有所把握的时候,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一气呵成地通过书写心声来升华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他让学生一起来聆听哲学家孟德斯鸠那振聋发聩的话“街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做些什么”这么深奥的语言,这时候已经无须作出任何解释,然而学生都心灵神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就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建筑在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悟、理解之上,建筑在对人类文化的普遍认知之上。它是一种内化,是播撒到人心底的真、善、美的种子。
三、关注个性体验,促进言义转化
学生的语文学习应建构在学生厚实的生活积累和特有的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带有浓郁的个性化色彩。隐藏在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需要学生个性化地去捕捉、感悟、体验。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色彩的精神世界。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通过自读自悟,大部分同学体会到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承受着主神宙斯残暴的折磨,非常痛苦。此时,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他很快乐!”这时老师愣了一下,随即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位同学振振有辞地说:“普罗米修斯身体非常痛苦,但他的心里一定非常快乐!因为他看到人间炊烟袅袅,看到人类终于摆脱了困苦的生活,他觉得受再大的苦也值得,他内心一定非常快乐!”这位同学的个性化理解是多么精彩,他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把握更为立体、丰满,同时他的回答也让其他同学对课文人物的精神境界认识更深刻。
四、聚焦语言元素,彰显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就没有办法体现“人文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夯实语文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又敏锐的语感。如果说人文性是巍峨的山峰,那么工具性就是到达顶峰的一级一级的阶梯;如果说人文性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工具性就是到达彼岸的航船。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引导学生“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必须”去掉,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课文中“爸爸”语气的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从而感悟到汉语言文字的特有魅力。再如在《三亚落日》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扣住“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短句引领学生感受热带景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想象中陶醉,产生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愉悦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感才是真正的语文知识,也是真正的语文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