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信息技术课堂“技术背后”的生命状态

2014-10-11秦晓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数字故事信息技术课堂

秦晓兰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也导致了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片面关注与操作有关的技术与方法的习得,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本文从关注信息技术课堂“技术背后”的情感视域出发,论述了笔者对于挖掘信息技术课堂的“生命状态”的粗浅释义和实践感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生命状态;数字故事;课堂微博

● 困惑

一直以来,我潜心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对于“技术”挖掘很深。从教材的校本化研究到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从制作基本的课件到开发章节的教学专题网站……专注于技术,自然也带出了一群技术扎实的学生,也获得了一些区、市、省,乃至全国的奖项。然而,年复一年,正印证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俗语,在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同时,我感觉到:学生记不住老师,记住的只是老师教给他们的“技术”;老师也没有记住学生,记住的只是与“技术”有关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然而,信息技术课堂是否仅止于技术与方法的习得?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是否仅止于课堂作品?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生涯是否仅止于教学?工作八年,在褪去了“八年内青年教师”这层外衣以后,我开始意识到并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两年来,总有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回荡,那便是关注课堂的“生命状态”。

● 释疑

那么,什么是课堂的“生命状态”呢?有人说,是课堂上除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人说,是学生习得的喜悦感,进步的成就感;也有人说,是学生课堂上的心理需求、成长困惑、学习障碍……而我认为,还不仅仅是这些。因为“任务驱动”亦或“主题式”的信息技术课堂,从来都是不乏解疑答惑和成功的体验的。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里,还能关注哪些存在着却被我们忽视了的“生命状态”呢?

一日,走进教室,一个调皮的男生兴冲冲地告诉我:“老师,我家的乌龟生蛋了,你要不要看照片……”经过交流,我了解到他家的乌龟养了8年,最近生了4个蛋……恍然!怪不得上学期学习Word自选图形的时候,我布置了课堂任务——用自选图形绘制生活中的形状,当时绘画功底并不出色的他画的就是一只乌龟,活灵活现,曾被我当成范例在全班展示并表扬。想来,要不是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又怎会画出如此活灵活现的乌龟?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画出了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更是画出了他对于童年玩伴——乌龟的喜爱之情。想到这些,我不禁激动起来。是啊!这不正是信息技术课堂无声操作背后涌动着的鲜活的“生命状态”吗?

于是,我尝试着诠释信息技术课堂里的“生命状态”,窃以为是信息技术课堂中那些隐藏在学生学习行为表象之下的学生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堂里的“学习行为”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的。例如,要完成某个主题的课堂作品,学生在获取任务要求之后,首先是回忆生活经验,提取已有知识,即构思;或为自己想到了好创意而兴奋激动,或为自己没有好点子而愁眉苦脸,即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是意志的动力,驱动学生主动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最后完成创作,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消极的情感是意志的阻力……种种这些心理过程,在被物化了的外显的课堂作品中,是看不到的;在以往的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是被忽视了的。而又恰恰是这些心理过程,依附于课堂作品之上,才令学生的课堂作品更具生命的灵动与活力。

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师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止于学生外显式的课堂作品本身,即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技术,而应该透过技术,去了解技术背后的“情感”,挖掘技术背后的“生命状态”,让学生将课堂作品当作传递情感的载体,让课堂作品变成与老师、与同学情感交流的工具。如此,“会说话”的作品、“寄托情感”的作业、“出声”的评价……一时间,教学思路也宽阔起来。

● 践行

1.数字故事——“会说话”的故事

对小学四年级的PowerPoint《创作演示文稿》单元的教学,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教学主题的切入点,曾指导学生编辑过作文选、古诗集,甚至自我介绍手册……但是千篇一律的课堂作业,即便是页面设计得再精美,也如同艺术家后天的雕刻,无血无肉、没有灵魂的作品无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初接触“数字故事”,是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培训讲座视频里。数字故事,即把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而黎加厚教授提倡的制作数字故事的主要多媒体工具就是PowerPoint。如此,何不让学生在课堂里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呢?半个学期的践行,从故事的编辑,到页面的美化,到音效的渲染……数字故事让学生在掌握创作演示文稿技能、方法的同时,促进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课堂变得更加温馨,彰显了生命的活力。

例如,吴俊禹同学的数字故事《好朋友》,描述了体育课上意外摔跤,郁闷之际,班里一个沉默寡言的插班生递给他创可贴的故事。当展示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学生眼里的泪光和对插班生的钦佩。有的学生讲述从新闻里看到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悲剧故事,提出了“节制上网,远离网游”的忠告;有的学生讲述了爸爸妈妈年轻时的故事,表达了对爸爸妈妈的爱;有的学生讲述庙会上看到的街边乞丐与路人之间的故事,并说:“他们的行为就像是‘黑与白”……一些学生,因课堂时间有限,作品没有被展示,便在下课后围着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数字故事展示给我看,讲给我听。我觉得,自己一下子从教师变成了学生的“朋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深度的家访,或者是刚开过学生座谈会的班主任一样。在看到了学生操作技术背后的另一面可爱天真的同时,我也看到了信息技术课堂里“技术背后”的鲜活的生命状态。

2.课堂微博——“出声”的评价

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竞赛的时候,参赛作品必须填写“创作说明登记表”,描述创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让作品背后的故事,显式地呈现给专家评委。事实上,在信息技术课堂里,学生几乎每节课都在创作。只是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往往做完作品提交作业就结束了,至于学生在创作作品时的所思所想——思维状态,则被忽略了。而这样的思维状态,不正是隐藏在学生学习行为之下的心理过程吗?不也正是信息技术课堂里“技术背后”的生命状态吗?

于是,受电脑制作活动填写“创作说明登记表”的启发,我在信息技术课堂里创新地引入了“课堂微博”。课堂微博,即当学生完成作品以后,让学生以微博的形式,记录自己当初创作时的所思所想,随想随写,短小精悍,无关语法,个性随意。课堂微博将学生创作时的思维过程“出声”地表达出来,让思维变得可视化,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课堂评价成为了可能,亦挖掘出了信息技术课堂中“技术背后”的生命状态。

例如,《图片的获取》一课,我设计“巩固练习——寻找美”环节,让学生获取自己认为美的图片,并撰写课堂微博说明原因。再如,画图、Word作文选、Flash动画制作等课堂,在学生完成课堂作品之后,让学生以课堂微博的形式写出你的理由、作文选名字的由来、动画情节设计的原因……童眼看世界,总有些教师看不到的精彩,我们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再加工、或诠释学生尚且拙嫩的作品。那么,从课堂微博的只言片语里,我在深切体会到学生的作品里的喜怒哀乐的同时,也看到了信息技术课堂里“技术背后”的鲜活的生命状态。

● 感悟

女儿不会写字,我便让她用画画来记事。她答:“妈妈,我不会画。”我说:“没有关系,把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于是,女儿画了好多圆圈、方形……规则的、不规则的……我看不明白,但是当我拿着画纸询问女儿时,她却兴致勃勃地把图形代表的事情一股脑儿全部告诉了我。是的,日记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也可以用画画来表达,唯一的区别,也只是采用的媒体不同而已。那么,信息技术不也是人类承载情感、信息传递的媒体吗?试想,如果学生能随心所欲地使用信息技术来释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绪,怎可说那不是信息素养的提高呢?

无论是新课程倡导的“信息素养”,还是时下流行的“计算思维”,我想,其宗旨都是一样的。技术只是释放情感的工具,作品只是表达交流的载体!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力让信息技术课堂不再只有冷冰冰、硬邦邦的作品与操作技巧。我们都应该致力于关注信息技术课堂“技术背后”的情感,挖掘“技术背后”的生命状态!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故事信息技术课堂
数字故事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生机盎然的生态信息技术课堂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电子学档评价
浅议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口语中教学的可行性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小学信息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