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活用教材

2014-10-11杜鹃丽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

杜鹃丽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材;依托文

本;重组内容;拓展延伸;

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98—01

我国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性,把理解教材当作最终目的,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两者均成了教材的奴隶。而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也就是说,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意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使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依托文本,让教材“宽”起来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是在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还是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各具特点,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这些特点,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谋求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从文章的语言特点着手处理教材,有利于促进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二、重组内容,让教材“活”起来

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新教材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与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重组,即以现有教材为蓝本,做好“加减法”,重组出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块。首先是做“减法”: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都能自己读懂,教师就没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解,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选出精华,作为核心,这个核心可以是训练点,也可以是情感点。然后是做“加法”:根据选取的核心,选编与之相关联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再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教学块,以拓宽学习领域。

三、拓展延伸,让教材“实”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见,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因此,在使用语文教材时,必须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沟通语文课堂的内外联系,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学科整合,让教材“立”起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天文、地理、美术等各个学科的领域。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地设计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既可以为达成与“语文”相关的教学目标服务,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课后有一个思考题“两个孩子谁说的对?”多数同学知道他们说的都不对,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相等的,但对于为何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认识很模糊,他们好奇地想知道原因,鉴于此,我设计了富含学科整合精神的探究性作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到原因,并通过自己的方式把结果展示给大家。整合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有了各自的收获,不少学生不但条理清楚地列举了几条自然与美学规律,还有的设计了简笔画加以展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但真正弄懂了课文中的问题,并且积累了探究经验,强化了整合意识,领悟到:语文之中蕴涵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等多层面知识,等待他们用探索的眼光去开发,去整合,去创造。

总之,教材只是供我们进行教学的一种资源、一个线索。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语文教学凸显生命的活力。

编辑:郭裕嘉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