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吟诵“四法”

2014-10-11李亚奎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四法诵读古诗

李亚奎

〔关键词〕 古诗;诵读;探读;吟读;比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91—01

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吟”有两个意思,一是声调抑扬地念,一是指作诗、写诗及推敲字句,均为引申义;“诵”是指背诵和朗读,为本义。因此,“吟诵”不单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它还是一种欣赏方法,通过吟诵的方式来欣赏、感悟中华传统诗文的声韵涵义;它还是一种学习方法,借助吟诵来探究古诗文是如何遣词造句,从而简洁生动地表现先贤们的精神真谛和感性心得;它更是一种创作方法,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将古诗教学与传统吟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吟诵的方法,感受吟诵的魅力。所以,课堂应是吟诵传承的主要阵地。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针对小学古诗教学的特点,结合古诗词吟诵法,将古诗教学活动基本划分为四个活动板块,也称之为“古诗四读法”。

一、诵读——读出节奏

此环节让学生以诵读的方式读出诗的节奏,尽量做到依字行腔、平长仄短,标出需要诵读的字和入声字,通过反复诵读,读出长短、轻重、快慢,感受诗歌节奏的美感。教师可以用符号对古诗的平仄进行标注,以便学生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拿到一首新诗,自己也能迅速标注出平仄,进行诵读练习。例如,用横线标出平声字,竖线标出仄声字,点加在入声字下面等等。

二、探读——读出理解

此环节让学生根据诵读时声音的长短、大小、轻重读出对诗句中文字的理解,重点可以关注拖长音的字、入声字和韵字。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关注平仄。既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平长仄短来读,入声字又强调读得促、短,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么读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声音来探究文字所传递的意思,感受文字所隐含的情感。

2.关注韵字。正如徐教授曾经举过的例子《登鹳雀楼》,我们一直认为这首诗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但关注到这首诗的韵字,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用的是“OU”韵,这个韵通常用来表现愁闷的情绪。如,愁、忧、流、秋、休等,基本没有一个是积极向上的词。所以,关注韵字也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古诗所传递的情感。

3.关注开闭口音。教师在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如果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就会发现,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它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的柳树。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剖析古诗中的每一个字,仅靠声音也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就能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三、吟读——读出韵味

1.听调。学生起初接触吟诵时难有自己的吟诵调,毕竟这种诵读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从模仿开始,教师先进行示范,或者播放吟诵录音,让学生来听。

2.学调。在熟悉了所听的吟诵调之后,学生进行吟诵尝试,尽量做到不倒字、平长仄短。

3.创调。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吟诵基础,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自编吟诵调。

四、比读——读出精妙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找出同类型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比较,可以从“主题、情感、特点”三个方面感受诗歌的精妙之处。钟尚钧先生在《读诗与写诗》一书中曾说到:“如果自己观察和体会到的内容,跟别人早已写过的内容差不多,就必须重新构思,寻求新的表现角度,写出新的感受。须知,艺术是贵在创造而忌重复。”所以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感受每首诗的风格、特点以及精妙之处。在进行一番比较之后,学生吟诵时就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总而言之,学生用吟诵的方法学习古诗,将声音和意义相结合,在体会诗情、理解诗意时就不再是“因文释意”,而是“因声探意”,通过探究诵读时声音的长短、高低、大小、轻重等,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画面,通过富有节奏的吟诵把学生带到诗境当中。正如曾国藩所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乏韵。”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法诵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优选雏鸡四法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体育课引“趣”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