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箭在弦上 教育生态务实重置
2014-10-11姜爱华
姜爱华
有人说高考制度是教育首恶,欲废之而后快;有人说高考30年来功不可没,目前仍是最公平的选才方式;也有人说旧的高考制度已经穷途末路,必须进行改革。争论从未停止,改革也在全国铺开。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了即将出台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改革方案。根据这套方案,高考将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消息一出,社会反响强烈。
高考改革箭在弦上,教育生态务实重置
首先,目前的高考把统一考试当成评价人的惟一尺度,一锤定音。选拔性考试只能是考共性的知识,高分低能是社会对它的概括,要考出个性很困难,确实不利于选拔专才。比如,文科一定要考高中数学吗?学到什么阶段什么难度为适宜?因此,真正的高考改革,不是取消统一考试,而是应把目前的高考功能从选拔变为评价,打破集中录取,让高考回归本质,培养多元化人才,每个人自主定位,扬长避短。所谓多元,就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潜能、特长、志向和人生目标,要根据他的这些特征来评价。所谓自主,就是依据特长和志向这些个体自主选择的标准来评价。
其次,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切实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建立学生和学校的平等关系,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给各种人才丰富适合的升学渠道。更重要的是,学校被学生选择,而不是仅仅被学校选拔,完全改变教育生态,学校间的录取批次、等级自然消失,办学者必须对受教育者负责,否则就可能从一流沦为二流,甚至因没有学生选择而被淘汰,很多大家担心的招生乱象,会因市场机制的构建而远超乎大家的想象得到治理。
再次,高考观念与经济结构之间脱节,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有脱节。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可我国从小学到初中都不重视技能教育,甚至轻视职业教育,把“上大学”视为读书的最高成就,“都市白领”比“蓝领工人”更有社会地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一面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凸显,一面是民众观念中的不屑,最终也造成了一部分经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被挤压进了蓝领工人阶层的现象。这就需要从骨子里改变观念,让兴趣特长引领学习方向,学有所用,自身价值得以彰显。其实蓝领化并非不好,发达国家如德国和瑞士,接受职业教育者分别达到了受教育人群的78%与82%。高等教育应与社会需求衔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乃大势所需!
教育改革的步子或大或小从未停歇,如辽宁已先行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另外,还将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各种形式。
语文教学边缘化,母语终强势回归
在改革意见中,社会上“救救汉语”与“弱化英语”的呼声日渐强烈。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慨叹现在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遍认知度都不够,写不好字、提笔忘字、阅读有障碍、写作语言干瘪的现象日趋严重。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语文教师更扮演着夹缝中艰难行走的尴尬角色。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挤掉本该学语文的时间,给其他学科“让路”。殊不知,语文是国魂,消灭一个国家首要就要销蚀她的文字;语文是一种素养,开阔眼界涵养性情;语文是工具学科,提升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终身成长奠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但却没有哪个国家会把外语教学置于母语教学之上。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改革理念深受好评,操作实践方能成真
改革政策是自上而下颁布的,但实践是自下而上完成的,这就需要政策出台前充分的调研,考虑国情民情学情;政策制定后,切实关注指导具体的操作。我在一线,学疏识浅,但也很关注几个问题:
第一,改革应该有连续性,如果行政推动过度,改动频繁,实施者会无所适从。
第二,改革要有预见性。假如变动了高考方案就应该明确公布相应的考测方式,操作方法,配套的教材设置等一系列问题,打出提前量,明确指引方向,走一步看一步的改革令人迷茫。而且,只选三门优势学科考测会否继续上演偏科的一幕,语文数学学科是否压力更大了?
第三,理顺宏观体制,把严高校出口,形成创新机制和监督机制,使高考改革逐渐符合中国国情,逐渐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第四,关键要引领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师没有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坚守以分数为己任,就无法弘扬改革的精神;家长没有正确的理念,视读书为正统唯一出路,国家的改革就步步维艰。
第五,中学生在震耳的减负声中素质越来越低,身体越来越差。显然改革大方向是对的,但是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把自由真正还给学生,把健康真正还给学生。
高考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它是水滴石穿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坚信评价高考改革的两个标准:是否对人才的成长与选拔有利,是否对社会的和谐、公平与发展有利。我清晰地看到国家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感受到教育部门廓清迷雾坚定务实的态度,并力求每一次调整都科学规范合理公平,所以我认为,中国教育是有希望的!
★作者单位:沈阳市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