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的研究*
2014-10-11彭晶孔令军朱水华左小云张艳萍
彭晶孔令军朱水华左小云张艳萍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的研究*
彭晶①孔令军②朱水华①左小云②张艳萍①
抑郁症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究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遗传因素、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家庭治疗作为青少年抑郁症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可行且有独特优势的。本文将国内对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评析和展望。
青少年抑郁症; 家庭因素; 家庭治疗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有研究报道,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并且存在潜在自杀的危险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1]。青少年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影响,此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导致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家庭因素尤为重要,因此国内学者不断尝试将家庭治疗的理念和辅导技术运用到实际治疗当中,并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将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的研究综述如下。
1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因素
1.1 遗传因素 遗传与抑郁症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发现父母有心理障碍的会产生代际遗传,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家族内抑郁症的发生概率大约是正常人的8~20倍,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的同卵双生子同病率达66.7%,且遗传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女孩抑郁比男孩更受遗传影响[3]。此外,父母的生育年龄对抑郁症的发生也有影响。Mirowsky 等[4]研究显示,父母生育年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负面作用,女性在30岁左右生育的孩子最佳,抑郁症的发生率最低。
1.2 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的性格、智力以及认知能力等也是抑郁易感的重要因素。抑郁症患者有独特的人格特征,青少年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家庭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低、性格孤僻、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的人易产生抑郁。
Beck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发生抑郁的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他人与世界(包括未来)持有负性认识或信念导致的。研究表明负性认知始于青少年,有负性认知方式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出现恶劣心境[5]。学习是青少年当前的主要任务,据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唐登华等[6]人研究,学习压力在青少年抑郁症成因和病情轻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作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病因、治疗、康复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当有易感素质的个体经常处于不良家庭环境(如家庭冲突明显)中,个体更易罹患抑郁症;同时,假如有一位家庭成员患了抑郁症,势必也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7]。
1.3.1 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高危因素。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与父母的无理拒绝、粗暴惩罚、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等不良教育方式呈正比[7]。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父母的关心,批评或父母干涉性的控制排在第二。父母对孩子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孩子的情绪越积极。
1.3.2 婚姻关系 婚姻关系是构成家庭的基石。良好的婚姻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Belsk研究提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能体现婚姻的质量,积极的婚姻关系可促进有效抚养,而消极的婚姻关系则导致消极抚养或无效抚养。有抑郁症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父母间有言语攻击、身体冲突、冷漠敌意等现象,而彼此缺乏支持和帮助[8]。倘若父母在家出现言语冲突、身体冲突越多,子女的抑郁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9]。
1.3.3 应激事件 应激事件会增加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比如搬家、父母失业、自然灾害等。调查发现,早年生活当中发生的负性事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有的甚至会彻底改变个体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态度[10]。有早期创伤史者发生抑郁是无创伤史的3.79倍,而且童年经历应激事件的患者抑郁严重程度高于无此经历的患者[11]。
1.3.4 支持系统 缺乏社会支持(包括来自父母、同伴和老师等的支持)会使抑郁风险增高。通过Darlington家庭评估问卷对青少年抑郁症病前家庭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病前与父母,同学或老师人际关系不良的会导致支持系统缺乏,从而引发持续无能感与适应困难,导致抑郁[12]。相反良好的社会支持对预防青少年抑郁有积极作用。
2 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的现状
家庭功能存在严重缺陷是抑郁症发生的根源[13]。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家庭才是真正的患者。家庭治疗正是以整个家庭为出发点,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家庭治疗将治疗的重点由患者个体转向整个家庭,日益成为了心理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
2.1 经典家庭治疗流派 当前被中国内地引进和传播的经典家庭治疗流派有: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2.1.1 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 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以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视家庭为系统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该治疗模式认为患者呈现的问题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要点在于促进家庭的交流和互动。
2.1.2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结构、子系统、界限。该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运作的结构功能系统,个体的症状来源于家庭结构的不平衡,干预的方式是适当地调整家庭互动模式,促使家庭结构开放,重新达至平衡。
2.1.3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强调以人为本,该治疗模式认为个体是生活在环境与关系中的。关注的重点在于帮助个人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提高自尊,改善沟通。
2.2 家庭治疗发展的新趋势 以往家庭治疗发展是以各疗法的分立和独行为标志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多了解家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逐渐意识到家庭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统一体。汪新建等[14-15]人提出家庭治疗发展的新趋势是从分立走向整合,整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人们对家庭治疗运动反思的不断深入和后现代思潮的全面渗透,多种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家庭治疗整合模式,成为了家庭治疗全新的发展方向[16]。
此后国内学者又先后提出了女性主义对家庭治疗的质疑、叙事治疗和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治疗等家庭治疗的新模式的理论和技术,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家庭治疗的内容。
2.3 家庭治疗在我国的应用 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家庭治疗,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于精神卫生、心理咨询、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虽有发展,但由于遇到了文化阻抗和水土不服等问题,发展缓慢,从而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
临床工作者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使用了很多种方法,包括使用抗抑郁药物的生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家庭治疗作为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之一,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具有独特优势的。恰当好处的家庭治疗能促进家庭矛盾的消散,便于家庭成员间不愉快的化解,有利于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康复[17]。
3 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的困难和展望
由于抑郁症患者在病因治疗、效果预后、心理社会环境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往往影响康复效果,并且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使用单纯的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恢复后仍有30%在1年内复发。如何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是治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18]。
国内对家庭治疗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在理论方面,缺少系统梳理,实证方面也只是运用家庭治疗对某一问题进行简单干预,缺少对具体过程进行详细阐释和深入追踪,尤其对家庭治疗的本土化研究还远远不够。家庭治疗在实际应用时,切忌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治疗方法。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在60%~80%,临床在运用家庭治疗时要注重与药物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19]。虽然家庭治疗在我国才刚起步,但从国内外发展概况来看,这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正以其科学的治疗理念焕发出强大的生机。
[1]覃家浪,陈为庆,张智翔.帕罗西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62-63.
[2]钱志梅,李谦,张苏静.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58-59.
[3]程文红,王祖承.青少年抑郁发病家庭因素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50-52.
[4] Mirowsky J,Ross C E.Depression, parentlood, and a geat first bir th[J].Soc Sei Med,2002,54(8):1281-1298.
[5] Garber J,Hilsman R.Cognition, stress and depression in child renand adolescent[J].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2,1(5):129-167.
[6]唐登华,汪春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8-470.
[7] Cummings E M,Keller P S,Davies P T.Towards a familyprocess model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exploring multiple rel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functioning[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5,46(5):479-489.
[8]钟秋园,钟兰香,华春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个性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0,10(11):110.
[9] Lisa S,Hyman H,Betsy D.Family process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J].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2001,4(1):19-35.
[10]苏朝霞,康妍,李建明.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629-631.
[11]凌宇,杨娟,钟斌,等.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54-56.
[12]程文红,刘漪,范娟,等.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0(15):901-903.
[13]姚晓波,杨昆,单礼军.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3(13):209-210.
[14]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5):151-155.
[15]赵芳.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94-98.
[16]张曼华,付倩.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家庭心理治疗[J].医学与社会,2010,23(3):91-93.
[17]冯艾群.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125-1130.
[18]易正辉,方贻儒,王祖承,等.抑郁症神经生化和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9(5):676-679.
[19]王彦.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65-266.
Study on Adolescent Depression Pathogenesis and Family Therapy
PENG J ing,K ONG Ling-jun,ZHU Shui-hua,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4):120-122
The healthy growth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effect, the study of its pathogenesis is complex and diverse, there are genetic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The family factors can not be ignored. Family 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is feasible and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is paper will study on the domestic factor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and family therapy, and puts forward the evaluation and prospect.
Adolescent depression; Family factors; Family therapy
10.3969/j.issn.1674-4985.2014.24.041
2014-01-29) (本文编辑:蔡元元)
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3BBG70207)
①井冈山大学 江西 吉安 343000
②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朱水华
First-author’s address:J inggangshan University,J i’an 343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