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关乎语文本真

2014-10-10佘蜀强

师道 2014年9期
关键词:里科夫苏武文本

佘蜀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延,对话,渐趋彻响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领域。巴赫金曾言:“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对话,关乎语文本真,关乎言语培植,关乎生命勃发。下面,凭依管窥之见,就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命题,略具浅识。

叶澜教授曾言:“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毋庸置疑,人是会言语的动物。那么,最近贴生命的语文科,自然要勇敢地承担起对话的重任,并将其持之以恒地串牵于实践。

对话教学,固然充满着强大的优势,但践行中,仍不乏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教师很少或者根本不与学生对话?为什么有的对话缺乏语文味?为什么有的对话难以有效启迪学生心智?如上思量,是进步优化对话教学的础石,更是始终持有语文课堂生命温度的要义。

一、基于平等的敢对话

现阶段,语文对话教学,经常陷入两种尴尬困境:一为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则置若罔闻,甚而死气沉沉;二为学生讨论交流滔滔不绝,而教师则几乎陷入失语的情状。前者,备受论者关注,兹不赘言。后者却应牵提起我们的警觉,因为,在历经课改未深的地区,这种“课型”正被一些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误以为是新课改的成果而纳入评价体系。课改倡导学生主体,而这,绝非以教师的失语为代价。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教师更应发挥出有力且有效的引领作用。否则,一盘散沙,终不成器。先来看一个课堂实录的片段:

“‘我同意李陵的劝辞,认为苏武非常不值!他的兄弟因汉武帝而死,妻儿流离失所,在自己为大汉节义而付出一切时,还让他有后顾之忧。而苏武竟这样愚蠢地为一个无情且无义之人效忠了十九年!学生观点一出,当即引发了全班学生的一场争论——

生1:苏武身为大汉使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为‘气节而苦苦坚守,名留千古,又怎么不值!

生2:—个人若为他忠心耿耿,却不被爱惜重用,就不值得。苏武归汉,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苏武为汉,牺牲了十九年的宝贵光阴,回报却如此之低。

生3:苏武的坚守是徒劳的。他为大汉天子坚守所谓的‘气节,而大汉天子却是非不分,不能保护好他的家人,为这种人尽十几年的忠贞,代价似乎太大了。”(摘自赖端梓《高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05月)

这一课堂教学片段中的对话不可谓不精彩。然而,细味其里,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这一部分中几乎失语。有人会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空,那么,学生讨论之后呢?摘引文献篇幅所限,或许后面有教师的相关点评。但是,在学生鱼贯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真的只能选择无动于衷吗?如何理性地审议寻问,还需要平心而论的心态,还需要进步探究的学思。

如果在当语时,教师失语或少语,带来的将是学生思想的散漫与学识的浮华。那么,究其背里,教师失语的原因为何?不可否认,造成教师失语的窘困,成因多维。就所见所感,笔者以为,教师匮乏相应的学科知识储备,无法有效捕捉学生讨论的契合点,是为很大缘由。再看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在翻译时,标题有两种译法,还有一种译法为‘套中人,现在大家比较一下哪个更好。(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分别请一个代表发言。先请认为‘套中人好的代表发言。

生:我认为,这一个‘装字非常重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个‘装字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不是他自己的责任,是别人,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师:同学们,这两个不同译法的标题或许各有千秋,但这个‘装字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他点明了小说的深刻的主题,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可见作者的矛头不是指向别里科夫。而是指向——

生:沙皇专制。

师:同时,更深刻地告诉我们,别里科夫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

生:一类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呢?

生:课文最后。

师:好,我们来一起看小说的结尾。这段话四个句子有两层意思,大家看表示两层意思过渡的词语是什么,两层意思的重点又是什么。

生:‘可是。

师:从这个过渡词语可知意思的重点在前还是在后?

生:在后。

师:在哪一句?

生:在最后一句。”(摘自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2008年01月)

片段中,黄老师没有将“好”与“不好”的问题抛掷出来,任由学生发挥,不加引导。相反,黄老师连用两个“不是……而是……”,引导学生得到“一类人”的认识,随后进一步索解文本,追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呢?”最终在文尾完成了回归文本并印证学生认识的完美演绎。这,便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敏感与生命魅力。

二、基于文本的真对话

前文提及,语文教师当语则语,那么,紧承而来的便是:当语要语真语。伽达默尔曾说:“只有让诠释者被文本主题推动着,在主题方向上作进一步的探究时,才会出现真正的对话”。立足文本是能顺利开展高效对话的先决要件。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老人与海》的课堂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老人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生1:‘我觉得老人是个成功者,捕获了一条比自己的小船还要大的马林鱼。

师:‘很好,还有谁来说?

生2:‘我觉得老人是个失败者。他没有成功地把鱼带回来。

生3:‘我也觉得老人是一个失败者,作为一个渔夫,专业的捕鱼者,居然那么多天都没有打到鱼。放在现在,早被解雇失业了。

师:‘这样的想法倒是与众不同,有道理,继续说。”(摘自白海宾《高中语文对话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04月)

这个教学片段,后面两个学生的观点明显悖于文章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肯定反而将学生置于更大的错误深渊。虽然,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遏,但多元解读终究不是无元解读。下面是特级教师严华银教授孙犁《荷花淀》时,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嫂对话的一个片段: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个学生点评说:‘这一对话显然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内心矛盾,面子上,从大道理上,她不能不支持丈夫,但从家庭角度计,从个人情感计,她又不忍心丈夫离开。

老师这样‘追问:‘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那我想进一步与你讨论,那你认为,在水生嫂身上,这个矛盾是真的矛盾吗?

学生一答:‘不是。

老师又问:‘那是为什么?

学生一答:‘因为整体看,从前后文看,她是识大体,顾大局的。

老师问:‘既然这样,你的面前的矛盾说是不是很准确呢?

学生一答:‘不很准确。

老师:‘那应该如何说?

学生一:‘我觉得应加上:当然,这种矛盾也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又是不矛盾的。

老师:‘那你能够把不矛盾解释得更清楚更深度一点吗?比如说,既然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又为什么要说‘家里怎么办这样拖后腿的话呢?

……

学生二答:‘我以为这是水生嫂的幽默。

学生三答:‘我觉得这个特定的氛围中,水生嫂将与朝夕相处、深情相爱的丈夫生离死别,不可能冒出什么幽默。我理解,这应是水生嫂希望丈夫明白他离家后家庭的难处,知道她在家中将要承担的辛苦,从而更多地理解自己,看重自己,特别是离别前能够对自己更多安慰和爱抚。”(摘自严华银《严华银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

严老师紧握“矛盾”一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始终将文本置于中心,以文本推动深入对话,以对话深度解读文本,最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水生嫂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开掘出货真价实的语文味。

三、基于追问的巧对话

对话,需要智慧。追问,不仅是师生对话的重要交流平台,更是师生对话的重要评价手段。例如,笔者在一次练习评讲中遇到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一句,其中有一个词语“虚幌”,不少学生认为是“窗帘”。我这样追问:“如果是‘窗帘的话,那么,从‘倚字来看,你觉得诗人和他妻子是在一间屋里吗?”学生思考片刻,有的回答:“不是的,应该是一个在屋外,一个在屋内。”我问:“那么,谁在屋外,谁在屋内呢?”有学生说:“应该是杜甫在屋外,他的妻子在屋内。”我问:“那么,你们认为这样的情景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否相符呢?”一些学生会意生笑,笑声中已然认识到前面回答的不准确。

在“对话——评价——对话”的往复中,追问——一条绝妙的教学路径,可以将课堂品质不断引入深层。循此蜿蜒,我们必定能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更多平等与智慧。

另外,我们应该警觉,对话教学并非万能:

“对话理论是我们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新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资源,如果视而不见,将是我国语文教育极大的损失,可能会由此拉开我们语文教学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于是我在2001 年开始发表文章将它引入语文教育领域。当时失之肤浅和粗糙,直至现在也没有什么大的长进。例如我最初的文章就片面地把整个语文教学理解成为对话,后来才发现‘教学和‘对话在本质上难以兼容,于是予以纠正,强调语文教学的对话性,这算是往前进了一小步。……首先,听说读写都应该是对话;其次,语文教学应当有对话的部分或成分;再次,即使是非对话的活动,教师也应当具有对话精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造就对话者。”(摘自李震、王尚文《关于“语文教学对话”的对话》)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设一些话题以供课堂对话交流。然而,其结果往往是,经历漫长的等待后,发言交流的学生依旧寥寥无几。对此,我们不必过分着急。因为,或许,他们的沉默代表着一个教育时代的即将逝去,而你的坚守,昭示着另一个教育时代的艰难欲出。

(作者单位:四川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

猜你喜欢

里科夫苏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苏武牧羊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