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诊治体会
2014-10-10王翠平
王翠平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指女性患者盆腔生殖器官以及子宫周围的结蒂组织和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盆腔炎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盆腔炎[1]。若发生盆腔炎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慢性盆腔炎患者常出现低热、下腹部坠胀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失调,输卵管黏连阻塞时会导致不孕症。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与多孕、人工流产术后感染、不洁性交及不注意个人卫生有关,病情较顽固,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环境变化,未婚女性及年轻女性盆腔炎发病率逐渐上升,且支原体及衣原体等特异性感染增多。我院收治盆腔炎患者240例,采用宫腔内药物注射、抗菌素侧穹窿封闭及超短波下腹部理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3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盆腔炎患者240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腰腹部坠痛、痛经、月经紊乱、白带增多等;子宫增大,后位或偏移,活动受限,有压痛;附件增厚,有压痛,卵巢略增大,主韧带及骶骨韧带增厚、压痛等症状及体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80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宫腔内药物注射,用BYZ-1型不孕不育治疗仪,将球囊通液管插入宫腔,自通水管注入阿奇霉素0.5 g加地塞米松10 mg加糜蛋白酶5 mg加0.9%氯化钠溶液5 ml注入宫腔,治疗仪压力设定为15 KPA,推注速度每分钟1 ml。观察组采用抗生素侧穹窿封闭,于月经干净后3 d开始,先用碘伏消毒外阴及阴道,充分暴露侧穹窿,取庆大霉素16万U 8 ml、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 5 mg共 14 ml,距宫颈外侧约1 cm的阴道穹窿处进针,方向与宫颈平行,深2~3 cm,缓慢注射,每侧7 ml。根据病情,隔日1次,7~8次为1疗程,必要时在下次月经后重复注射,一般可进行3~4疗程。对照组采用超短波下腹部理疗,仪器为上海产L/BV超短波理疗仪。根据病情需要每日1~2次,每次30~60 min,7~1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月。
1.3 疗效判定 痊愈:用药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用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征大部分消失;有效:用药后,症状部分缓解,体征部分消失;无效:用药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盆腔积液情况比较 治疗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P <0.05)。见表1。
表1 3组盆腔积液情况 n=80,例(%)
2.2 3组用药后腹痛及白带评价比较 治疗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3组用药后腹痛及白带评价 n=80,例(%)
2.3 3组用药后月经紊乱及性生活疼痛情况评价比较 治疗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P <0.05)。见表3。
表3 3组用药后月经紊乱及性生活痛情况评价
3 讨论
急性盆腔炎如未得到彻底治疗,病程迁延而发生慢性盆腔炎;也可能由于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例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导致慢性盆腔炎的发生。病原体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主[2]。当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发生变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亦可导致炎症的发生。部分患者可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而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急性盆腔炎遗留的病理改变,并无病原体存在。盆腔炎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女性,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下生殖道的性传播疾病,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可以通过下生殖道与盆腔的连接,进而导致盆腔炎症的发生。由于在经期进行性行为,使用不洁的月经垫、盆浴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此外,不注意性卫生保健、疏于进行阴道冲洗者,盆腔炎的发生率高。慢性盆腔炎起病慢病程长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如月经过多、月经稀少或闭经;由于盆腔炎症和粘连可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腰腹疼痛下腹坠痛等症状。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则可触及肿块;经久不治易造成女性不孕。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可有低热、易感疲乏、伴下腹坠腰痛等。有时仅有经期发热、易感疲劳、病程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有神经衰弱症状。慢性盆腔炎可引起不孕异位妊娠、腹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败血症、肠梗阻等[3]。目前治疗慢性盆腔炎方法很多,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理疗。我们采用宫腔内药物注射,药物可经宫腔、输卵管达盆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通过观察发现采用宫腔内药物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抗生素侧穹窿封闭组及超短波下腹部理疗组,且方法简单、安全、经济,患者易接受,有一定临床价值。
1 郑怀美主编.妇产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54-260.
2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苏应宽,徐增祥.江森主编.新编实用妇科学.第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62-265,273-275,30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