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出彩
2014-10-10余丽
余丽
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在具体的实施中出现的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草草收兵,抑或偏离文本、不顾学情、一味拔高要求的现象,从而使读写结合训练表面化、形式化。读与写不能真正有机结合,读写结合训练的价值也就无法彰显。有效开展读写结合教学,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模仿写法,举一反三
教学中教师越来越体会到“授之以渔”的价值。“授之以渔”就是找规律、给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而且还蕴藏着经典实用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有的结构独特,有的语言精妙,有的选材精当,有的立意脱俗。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中的这些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多元仿写,适时恰当地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以读悟写,以写促读,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迷人的九寨沟》一课,声情并茂,特别是第四自然段,层次清晰,想象丰富。我引导学生仿写“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教学时我采用纵深思维的策略,引导学生想象深秋时节阳光下的九寨沟的各色树叶、山花和野果的样子,并加以描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了如诗的语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阳光下的绿叶闪着光泽,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成片成片的黄叶像飞落在树枝上的无数蝴蝶;红色的叶子像一片片燃烧的火焰在风中舞蹈;无数的山花和野果在阳光下像散落山间的星星那样迷人。”
二、想象补白,丰富文本
课文中含蓄、简约处,往往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挖掘言外之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独特感受,进行拓展性练笔。
如《唯一的听众》一文,有这样一个空白点,一位老人自称聋子,并一直听“我”拉琴,给予“我”鼓励,使“我”有了自信。直到有一天,妹妹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时,作者并没有写“我”的表现,而是用一个省略号一笔带过。这个省略号就是一个很好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揣摩这里省略了什么,让学生写一写:当“我”知道这一真相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又会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呢?
学生根据提示,联系上下文抓住“我”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我”知道真相后的表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这不仅丰富了文本,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动笔动,情动辞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教学中,文中感人的故事经常引爆学生感情的火山,令学生激情澎湃。随着情感的蓄积,学生就会产生“情满而溢发” “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如《军神》一课,刘伯承元帅身上体现的钢铁般的意志,令学生深受鼓舞,心潮澎湃,在激情朗诵“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人们在这个故事的发生地立了一座碑来纪念刘伯承元帅,请同学们试着撰写碑文,表达我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学生的真情实感在笔下尽情宣泄,思想也获得了升华。
四、续写故事,拓展思维
语文学习,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意犹未尽的文本,设计一个续写故事的小练笔,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
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阅读文章的过程,不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将阅读的目光聚集到‘写上,参悟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和运用……”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能力,只有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实践证明,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其关键策略在于适时适度地进行随文练笔。随文练笔始终都应该以学情为第一依据,以文本为重要依托,因为它们决定了“为何练” “怎么练”“练什么” “何时练” “何处练”的问题,所以“以学定教” “因文而练”是随文练笔应该遵循的原则。唯其如此,读写结合才能彰显其魅力。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