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2014-10-10付荣华
付荣华
朗读占阅读教学之鳌头,既是优质课赛场上的“座上宾”,又是随堂课中的“常住客”,妆容多变,异彩纷呈。可真正让朗读扮靓课堂,却并不容易。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掌握读的方法
小学阶段读的方式有朗读、诵读、默读、略读、浏览。朗读、诵读等贯穿于低、中、高年级各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读的能力也呈螺旋式上升,慢慢提高。如:默读从第一学段开始培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能够初步学会,而第三学段就要有一定的速度,做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略读从第二学段开始学习,主要是为了粗知文章大意。浏览从第三学段开始学习,是为了扩大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教师必须熟知以上几种读的方式,根据需要去恰当运用,尤其是用好默读与出声读。
所以,导入课题后的初读,以默读最为合适,因为此时主要任务是了解课文内容,需要思考,默读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有所思有所悟。在布置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读熟课文的学习任务后,就需要让学生出声读、大声读。在学习课文中,品读、理解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环节中适宜让学生利用小声读、默读、诵读等方法自读自悟。此时的读带着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本、体会情感、品味文字、揣摩写法。
二、把握读的梯度
读的训练是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每个阶段读的要求与侧重点各不相同,任课教师对小学阶段读的处理应该有一个纵向了解和横向把握。在低年级段,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朗读、默读、诵读,此时读的要求不能过高,就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标点、读对停顿为主。读的指导不能过于笼统,教师要细化要求、耐心示范,教给学生读的技巧与规则,像常见的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的朗读语气与停顿规则,长句间的停顿规则等基本技巧。
如:在听一个教师上课时,一个学生把“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读成了“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教师竟不加以纠正。我在课后与该教师交流,提到这个问题时,他竟说:“学生能把字读正确就不错了,哪能提那么多的要求?”其实,文章之所以成为篇章,就因为它有内容、有含义,而内容与含义的载体不仅仅是文字,还有标点、句读、语调等。因此,虽然学生年纪小,但不能降低对他们这方面的要求。否则,学生读书容易出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连词、无标点、无停顿,把有含义的句群变成了零乱的字符。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基础,掌握了基本的朗读技巧,但有的人朗读水平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提升,相反出现了一些朗读水平下降的迹象。一是由于准备不足,学生更容易读错原文,常出现读错字、掉字、加字等现象。二是由于赶时间,读时没有了停顿。所以,在进行中高年级的朗读指导时,我们既要让学生读准确,还要让学生切实体会文章情感。读出文中的情感,文章就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味道。
因此,小学阶段读的训练必须形成系统:低年级教给方法,重在要求读准确,读出标点与停顿,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年级强化监督,严格要求,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评读,从而促进语感的培养;高年级强化要求,加大训练,熟练掌握读好的技巧。
三、培养读的好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除要注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与技巧外,还要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读书时身坐直,书立在桌面上,出声读时不唱读,默读时不指读,眼口脑并用,看准后再读等。高年级学生还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旁批的习惯。
四、以评促读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读书评价过于简单粗糙:“你读得很好” “读出了感情” “你读得很正确”……这种评语既无方法的指引,也无兴趣的激发、信心的激励,总感觉是一种了无新意的应付。巧妙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改进,提高朗读的信心。
我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做两项与朗读有关的修炼:一是教师应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使之具有示范性。二是教师的朗读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好在哪儿,说得清楚明白;不足在哪儿,说得委婉到位。
同时,布置读课文时教师要慎用“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你喜欢的段落”这种毫无引导性的设计,要给学生选择的标准,使其选择的结果既符合自主的意愿,又能达到语文教学训练的目的。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