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语文公开课谈散文教学的“突围”
2014-10-09黄虹
黄虹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都相对比较僵化,教师的鉴赏与学生的理解往往有较大的差距,要想从这些既定的模式里突围,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胆子更大一点,步子迈得再开一些,做到放下、放手、放开!
关键词:散文教学 突围 课堂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09-02
一直以来,散文教学就是一个难点。可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可以这样说,没有散文教学就不能成其为语文教学。可是,很不幸的是,散文的教学越来越流于形式化:朗读课文—— 分析课文—— 理解主题—— 总结全文,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散文就这样被肢解—— 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学生却是竹篮打水,看似热闹,事实是到头来什么都没捞着。
如何从这个僵化的模式中突围?以下这堂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1 课堂教学过程
这是一堂由一位特级教师承担的公开课,课题是冰心的《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
该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1)作者简介:教师介绍了作者在1966年、1970年、1980年三年的独特经历。
(2)教师范读《霞》,学生齐读《我的家在哪里?》。
(3)学生分组讨论。
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②找一个你最难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和大家一起研讨。
③用一个最简练的句子反映“我的家在哪里?”的主旨。
④试分析其中一篇短文的思路结构。
(4)由语文科代表和学习委员主持课堂,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抢答以上问题。
(5)教师小结。
2 教学模式的大胆突围
这是一堂相对典型的语文活动课。听完这堂课,好几位老师都感到了“吃惊”,原因是特级教师的“大胆”。
2.1 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大胆
《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作为一课书,事实上有两篇文章。两篇文章虽然短小,可是意味深远啊!要好好品读才对得起我们的冰心老人,所以在进行课时安排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头疼怎么安排—— 一个课时全上完,似乎时间不够,两个课时上两篇小短文似乎又有些空。这次,特级教师只安排了一个课时来解决两篇散文,确实让人感觉“胆子太大”了!因为很多人都担心问题会处理不完,学生掌握不了课文的主旨思想什么的。这就是我们普通老师和特级教师之间的差异了—— 我们总是不信任我们的学生,总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事实上,会讲能讲的老师并不是真正的好老师。
特级教师如此处理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要学会“放下”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重点”。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所谓“散文的‘形散神聚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什么的。其实,真正落实到课堂的时候,往往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先不说学生是否有听进去,即使听了,那又能怎样?难道指望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真正领会到散文写作的主旨?因此,高中散文教学要突围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放下”!放下多年来捆绑教师的所谓“教学参考”。
老师放下“参考”,放下“担心”,放下“包办”,学生就能成长。散文教学的放下,就是让学生在自我品读中真正发现散文的特点和魅力,这是散文教学突围的第一步。
2.2 教师对课堂组织的大胆
这堂公开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竞赛式的问题展示。教师在进行“学生讨论”这个环节的时候,大胆地、慷慨地给了学生10 min时间,然后在学生进行竞赛式解答问题的时候更是达到15 min之多!这在以往的公开课上,一般老师都不敢这么大胆,因为总担心听课的老师“不耐烦”。事实上,很多老师会在公开课前都会让学生先把问题和答案准备好,在课上只是“表示”一下讨论。而在学生主持竞赛问答的时候,老师更是完全“放手”给学生去完成,这简直就是“皇恩浩荡”了!
特级教师的“慷慨”,让我们的“吝啬”显得如此的触目惊心:为了完成提前预设的教学任务,粗鲁地打断学生讨论和回答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最过分的就是为了达到XX教学目标,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也不鲜见。特别是在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就曾听过几位自诩为“专家”或者“高级”教师的“鉴赏课”:一堂《拣麦穗》就花去一个半小时,还意犹未尽地沾沾自喜,认为对散文的“美”已经进行了最有效的赏鉴……殊不知,当专家自己一个人在台上唾沫横飞的时候,台下的“听众”已经昏昏欲睡!
俗话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百个贾宝玉。贾宝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没有做结论。读者只能根据个人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能力去解读这个人物的性格。同理,散文的解读肯定也是千人千解。冰心的文章简洁而意蕴深远,一般人只能读出她的文字优美,结构自如,真正要读懂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的心,谈何容易?别说学生,老师也未必能理解啊!既然如此,何不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因此,散文教学要突围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会“放手”!
放手的意思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很忙、老师很闲”。学生忙啥?为什么忙?忙了有什么结果?这才是老师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有所忙。这个必须老师做足功课—— 给学生提什么要求?希望学生达到什么目的?比如在上《荷花淀》的时候,课前老师可以把预习内容分成三个:(1)作者生平和“荷花淀派”;(2)抗日战争背景了解;(3)小说情节概括。全班8个小组,由组长选择一个预习的内容,细化之后再交给组员去完成。经过課前的资料查找,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尽量少花时间讲评这些常识类的问题,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可谓一举多得。只有学生动脑动手动嘴了,语文的学习和研讨才能真正被实现。
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所以,在把问题安排下去之后,在课堂上的落实就非常重要。这个落实同样可以放手给学生去完成,比如这堂课就让学生自己组织竞赛的方式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2.3 教师对问题处理的大胆
在本课中,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没有进行“纠正”,更加没有给所谓的标准答案。这表现出教师的大度和大气,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对课文和学生的高度信任。因为课文的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学生阅读课文更是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和体验,肯定不可能全班同学只有一种感受。因此,教师对问题的“放开”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对问题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彻,对语文的学习就更有信心了。
记得有一次让学生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请分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写作特点。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啊!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位同学答道:说明了作者拥有的土地很多,居住的房子很大。面对这样的回答,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生活在21世纪的小孩子怎么能理解古代的生活?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今的房子很小,价格很高,想要拥有自己的土地很奢侈。然而陶渊明居然有着10余亩的土地,八九间的房子,实在太阔了!由此可见,老师如果非要学生回答出一个标准答案来,那么真是太为难孩子了。
在此基础上来说,我们的教学应该更接近孩子的认知,同时应该允许孩子给出不同的答案。以此看来,这堂散文的教学不给予标准答案说明了教师是很放得开的。
自古以来,似乎国人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问的同时一定要有答案。特别是随着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种有问必有答的教学方式更是愈演愈烈,也不管那个答案是否准确,或者说,不管答案有多少个,都要给一个标准答案。似乎不那样做就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就没有解决所谓的“教学重点”。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标准答案,越来越多的作文都是一个模式。面对这样的怪圈,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开”。这就是散文教学突围的终极任务。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散文的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育者善于观察和发现,善于反思和创新,那么,不一定是特级教师,一样能够让课堂精彩,一样能够给学生心灵的净化、能力的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散文教学要想从既定的模式里突围,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胆子更大一点,步子迈得再开一些,做到放下、放手、放开!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J].中学语文教学,2011(2):18-26.
[2] 罗权.浅谈高中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13):47.
[3] 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1):9-11.
[4] 吳庆业.高中散文教学的正确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