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2014-10-09王波王秀娟
王波+王秀娟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和职业技术教育不到位是制约其转移根本原因和因素。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富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提高劳动者收益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缓解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矛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办学满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打造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素质
在各先进国家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201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农民工人数持续增加,外出务工月均收入继续提升,农民工(合众)转移也继续取得了新进展。从人数来看,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33万人,增长是2.4%。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发展。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正确认识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因素,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制定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对策。
1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1 较低的文化水平和不到位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
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观念差别,在文化程度方面,我国外出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比较低。201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文化统计,农村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依然没改变整体农村外出劳动力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而很多用人单位大多要求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个别行业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才能上岗。文化水平偏低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给劳动者就业带来难度,影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表1)
1.2 户口制度制约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源于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了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的范围和程序。由于计划经济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一体制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日益出现弊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在较长时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序转移,迫于无奈,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无所事事,进一步造成劳动力出现浪费;外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面临社会保障体系、小孩入学教育、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限制。近几年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从未停止,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进城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中,进城工作的农民工成本不断增加。
1.3 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土地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两种迥异的体系,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为落后,甚至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措施。尽管近年来我国就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但是,从根本上没有确保农村人口的合法权益。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很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造成目前侵害农村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很大一部分进城农民工的子女难以正常入学,个别地方强制缴纳赞助费才能入学,这是农民工难以承担的;同时难以保证进城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因此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的制度保证。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风险也在不断提高,土地保障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全部生活需要,尤其是无法满足农民获得高经济收入的需求。由于土地制度不完善,对于放弃或转让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情形,缺乏科学合理的经济补偿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确保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农业劳动力在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名义上又在农村“占地”耕作。在人多地少和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土地制度束缚着农村劳动力能脱离土地从事其他行业,又使得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收入低下。
1.4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上,各地存在严重的地区、城乡分割。一些地方为了解决本地人员的就业问题,要求农民工办理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件作为进城务工条件,规定一些行业不许农民工进入。另外,不少地方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依然处于自发状态,市场管理效率低下,服务不规范,信息流通受阻,甚至个别社会职业中介组织以推荐工作为名骗取农民工的钱财。
1.5 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后顾之忧不能解除
为了自身的利益,用工单位不愿与务工者签订劳务合同,在务工过程中,农民工遇到纠纷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虽然,在我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在用工前,用工单位必须与务工者签订用工合同,但是,目前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的只占一小部分。在城市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服务等工作,收入水平较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保险、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的待遇相差甚远。
2 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早在2004年,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出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进一步帮助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产业转移,不断推进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以这一矛盾为战略切入点,其中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关键,进而对整个教育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方面,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endprint
2.1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富农”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种经济行为,其作用体现在能够为劳动者增加财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职业教育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农村人口贫困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决定贫富的关键。②职业教育可促进劳动者收益率的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劳动收益率成正比,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个人收入上远远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
2.2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
① 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专业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②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可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认定。③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更有利于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此外,这些流动的劳动力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拥有了更多的技术和技能,也将更易、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新工作岗位,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愈加轻松迅速。④缓解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矛盾。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供求矛盾继续存在,必然发展成农业劳动力生活上贫困拮据,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劳动力是否在城市中实现自然转化或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已经是国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各方面能力,是解决该问题根本途径。
2.3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
育民,教育农民转变旧的思想和观念,成为具有现代就业理念、拥有现代劳动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①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其思想进步,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有重塑的功能。②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延缓劳动力进入社会的年龄,另一方面还能在人生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就业过程中提供指导,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思想观念、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③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产业规模小、核心技术不稳定、技术成果推广慢、创新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是很多当地“本土”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3 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3.1 确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明确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认清以农业劳动力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任务。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是我国需要长期面临的艰巨而复杂的问题,教育部门需要以强烈的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3.2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服务作用
①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加快城镇化建设、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教育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经费作为重点优先保障,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③立法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解除农村劳动力后顾之忧。④优化县乡村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优化,依托高职学院,每个县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中心,统一运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3 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
办学定位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无论是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设定还是办学宗旨定位,都应该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一方面,升学率成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职教育成为了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学习了各个学科体系的知识,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少之又少。所以,职业学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4 建立健全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瞬息千变万化的需要,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劳动力资源库。如果企业需要,就可以通过信息库,查找接受此类培训的人员及就业意向,很快就能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员;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信息网,完善就业信息网内容,与本地之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力的互通有无,同时建立和完善镇、村级劳动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用工方与劳动力之间的对接与耦合;以各级农村职业院校作为重要基地,对青年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对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同时制定适合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专业课程,结合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其职业教育水平;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定向、订单式农村劳动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程红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30-32.
[2]铁明太.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3(25):25-26.
[3]林毅.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2009(04).
[4]茹小佳.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J].燕山大学,2011(12).endprint
2.1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富农”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种经济行为,其作用体现在能够为劳动者增加财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职业教育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农村人口贫困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决定贫富的关键。②职业教育可促进劳动者收益率的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劳动收益率成正比,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个人收入上远远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
2.2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
① 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专业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②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可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认定。③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更有利于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此外,这些流动的劳动力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拥有了更多的技术和技能,也将更易、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新工作岗位,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愈加轻松迅速。④缓解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矛盾。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供求矛盾继续存在,必然发展成农业劳动力生活上贫困拮据,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劳动力是否在城市中实现自然转化或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已经是国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各方面能力,是解决该问题根本途径。
2.3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
育民,教育农民转变旧的思想和观念,成为具有现代就业理念、拥有现代劳动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①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其思想进步,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有重塑的功能。②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延缓劳动力进入社会的年龄,另一方面还能在人生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就业过程中提供指导,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思想观念、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③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产业规模小、核心技术不稳定、技术成果推广慢、创新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是很多当地“本土”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3 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3.1 确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明确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认清以农业劳动力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任务。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是我国需要长期面临的艰巨而复杂的问题,教育部门需要以强烈的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3.2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服务作用
①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加快城镇化建设、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教育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经费作为重点优先保障,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③立法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解除农村劳动力后顾之忧。④优化县乡村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优化,依托高职学院,每个县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中心,统一运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3 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
办学定位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无论是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设定还是办学宗旨定位,都应该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一方面,升学率成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职教育成为了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学习了各个学科体系的知识,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少之又少。所以,职业学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4 建立健全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瞬息千变万化的需要,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劳动力资源库。如果企业需要,就可以通过信息库,查找接受此类培训的人员及就业意向,很快就能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员;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信息网,完善就业信息网内容,与本地之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力的互通有无,同时建立和完善镇、村级劳动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用工方与劳动力之间的对接与耦合;以各级农村职业院校作为重要基地,对青年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对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同时制定适合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专业课程,结合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其职业教育水平;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定向、订单式农村劳动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程红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30-32.
[2]铁明太.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3(25):25-26.
[3]林毅.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2009(04).
[4]茹小佳.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J].燕山大学,2011(12).endprint
2.1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富农”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种经济行为,其作用体现在能够为劳动者增加财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职业教育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农村人口贫困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决定贫富的关键。②职业教育可促进劳动者收益率的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劳动收益率成正比,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个人收入上远远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
2.2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
① 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专业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②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可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认定。③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更有利于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此外,这些流动的劳动力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拥有了更多的技术和技能,也将更易、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新工作岗位,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愈加轻松迅速。④缓解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矛盾。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供求矛盾继续存在,必然发展成农业劳动力生活上贫困拮据,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劳动力是否在城市中实现自然转化或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已经是国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各方面能力,是解决该问题根本途径。
2.3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
育民,教育农民转变旧的思想和观念,成为具有现代就业理念、拥有现代劳动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①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其思想进步,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有重塑的功能。②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延缓劳动力进入社会的年龄,另一方面还能在人生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就业过程中提供指导,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思想观念、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③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产业规模小、核心技术不稳定、技术成果推广慢、创新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是很多当地“本土”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3 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3.1 确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明确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认清以农业劳动力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任务。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是我国需要长期面临的艰巨而复杂的问题,教育部门需要以强烈的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3.2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服务作用
①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加快城镇化建设、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教育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经费作为重点优先保障,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③立法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解除农村劳动力后顾之忧。④优化县乡村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优化,依托高职学院,每个县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中心,统一运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3 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
办学定位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无论是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设定还是办学宗旨定位,都应该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一方面,升学率成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职教育成为了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学习了各个学科体系的知识,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少之又少。所以,职业学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4 建立健全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瞬息千变万化的需要,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劳动力资源库。如果企业需要,就可以通过信息库,查找接受此类培训的人员及就业意向,很快就能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员;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信息网,完善就业信息网内容,与本地之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力的互通有无,同时建立和完善镇、村级劳动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用工方与劳动力之间的对接与耦合;以各级农村职业院校作为重要基地,对青年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对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同时制定适合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专业课程,结合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其职业教育水平;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定向、订单式农村劳动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程红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30-32.
[2]铁明太.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3(25):25-26.
[3]林毅.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2009(04).
[4]茹小佳.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J].燕山大学,2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