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悟生活情境背后数学知识的美丽
2014-10-09徐烈海
徐烈海
“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成为数学学习有效方式之一。以2012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为例,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不足,在帮助学生建立加法的概念时,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来过渡,让学生感悟加法的过程,感知加法的数学概念,感受加法的意义。
一、根据学生学情确定主要教学任务
“加法”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它的知识基础有3个:第一会数5以内的数;第二认识了“=”表示“同样多”;第三知道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后续发展是减法的初步认识及各类运算。根据课前访谈,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加法,这是学生在进入小学前获得的计算能力,但学生对加法含义还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加法算式的理解更为肤浅,认为就是计算而已。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解决的主要任务就很清晰了,第一要理解加法的概念就是“合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加法计算教学课;第二要把生活中实际情境抽象成具体情境,并进一步抽象成符号,建立加法概念,而不是用加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要丰富加法算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强化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二、根据教学任务提出具体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加法概念的知识技能目标,第一、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加法案例,包括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情节、动态(又来了)与静态(根据部分求整体)等加法情境,让学生感悟丰富情境的共同之处—加法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计算。促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包括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情节、动态和静态等),感悟加法的含义。第二、教师要组织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摆学具等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摆、说等活动,强化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三、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教学策略
1. 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促进学生感悟加法的本质——“合并”。
为了让学生感悟“合并”过程,第一层面在课的引入部分让学生观察静态图片说数,再反过来根据数来说物体,让学生经历回顾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第二层面在学习开始部分,观察几种相同类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合并”。如:出示鸽子图(3只鸽子在吃东西,飞来了1只)、蝴蝶图(3只蝴蝶在花丛中玩耍,飞来了1只)、小孩图(3个男孩,1个女孩;也可以理解为3个穿紫衣服,1个穿黄衣服),让学生分别用语言表达、动作表达和动手操作表达等方式中,丰富学生头脑中“合起来”的表象。
2. 抽象成静态的具体情境,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为了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第一层面通过课件把上面三个动态生活情境摆在一起,让学生再次观察对比,找出共同点。第二层面要求学生画一幅简单的画,表示“合并”的意思;第三层面教师引导在生活中有很多像上面这样“合并”的数量关系,不能一一展示出来,但在数学上可以用像“点子图”这样简单图形来表示,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地体会抽象过程,思考方面也由从动态情境中的被动思考转向数学情境的主动思考。
3. 数形结合,在活动中初步建立加法概念。
本课在抽象出来的“点子图”的基础上,明确告诉学生这一过程在数学上用加法表示,让学生初步建立加法概念。为了进一步强化初步建立的概念,还需要通过认一认、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对加号、等号和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意义的认识更加清晰。这里的活动设计除了例题之外,还要用好课本中“资源做一做”的三幅图:第一幅动态感很强,让多几位同学说一说,增强大家信心;第二幅图需要细心观察,让学生说一说“是拿进来的”;第三幅图引导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丰富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让学生得出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的特征。
4. 操作交流,在活动中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要达到“在活动中巩固对加法的认识”的目标,活动需要从三个层次来搭配:第一个层次是建立现实情境与加法的联系,可以设计通过静态或动态图片找到与之匹配的算式;第二个层次加法要与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一说生活情境;第三个层次是从生活或学习活动中找到算式,可以根据学生所得的小红花数量,同桌的同学可以根据小红花来编算式活动,同时要求学生会用“合起来”进一步描述加法过程,这就充分地说明学生真正达了初步认识加法的目标。
责任编辑 徐国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