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省吾身”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2014-10-09黄金妹
黄金妹
“常省吾身”,就是要经常反省、反思我们的教学。“省”就是反思,“身”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材的理解等。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容易被“边缘化”,而在日常生活中,生物知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学生明天“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常省吾身”,不断改进,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知识、技能,会学、会用,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教育才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积极引导,反思学法,才能从“学会”到“会学”
对学生学的反思,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参与程度、方式方法、学得怎样等。这其中,会不会听,关系到能否从学会到会学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过程天衣无缝,自我感觉良好,而学生却听不进,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没有“授人以渔”意识。知识都是关联的,每节课都会涉及一些已学的知识,学生对旧知识有的已遗忘、有的理解不深,学生应及时温故知新,衔接起来才不会出现思维、认识上的故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认知是否达到了要求,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反思自己对所涉及的旧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纵横联系;反思自己原有认识有何欠缺,如何补救等等,这些都是听好课的前提,否则,没有准备的听课,只能是云里雾里,就更谈不上“会学”。
如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本节内容概念性的知识、原理不多,是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之上,着重探讨如何利用细菌和真菌为人类造福。如果学生没有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原理,听起来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内容、预习新课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探讨细菌、真菌在制作中的作用及原理。“学会”常见食品的包装方法、如何保存食品、选择安全食品等显得“顺理成章”。接下来渗透的“细菌、真菌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细菌与环境保护”的STS教育,学生在“会学”中就更自觉、主动,深感生物科学就在身边,容易产生使命感。
二、教无定法,反思教法,才能从“会教”到“教会”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表演”感觉是无可挑剔,完善无缺,但效果往往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辛苦。教师“省吾身”,方能从“会教”到“教会”,学生才能“会学”。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反思、梳理自己的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教学理念是否体现教材的本质,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等,无疑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学习动机,为什么学,怎样学,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使学生“乐学”、“能学”、“会学”。
比如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在学生中存在着一种神秘感,如若常规讲课,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效果肯定不理想,改为“师生互动”式的问题教学法,从导入“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生男生女的奥秘到底是由男方决定还是由女方决定”等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以学生为主体,以已学的遗传和变异、染色体的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等进一步探讨,通过互动式的探讨教学法,“教会”“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重难点问题,学生在“教会”下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就达到了老师“教”的目的。
三、科学设问,反思教材,才能从“问会”到“会问”
新课改否定了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育观,要求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反思,科学地设问,包括对编者的意图、教学目标定位、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及教育功能理解是否透彻、对教材的调整挖掘、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否确定恰当等等。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因此,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设置必要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回答,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敢提、爱提、会提问题,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比如教材中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景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恰当地选取教材以外的情景进行创设问题,跳出教材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展现教学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