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针对美术类学生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

2014-10-09邓利安

师道·教研 2014年8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活动美术

邓利安

一、新课标下教与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被动接受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差,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造性。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变为学生“吸入式”教学,将教学的聚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并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为学生的学习作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从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已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组织形式由“个体”转向“合作”,能力培养要求由“接受”转向“探究”。这是新课标给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重要转变。对于教师而言,因应课标要求进行教法转变。新课标更加强调教师在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学生不能再依赖于教师给出答案,只能主动地去寻求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了个体的潜能和个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策略。因此,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在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探索活动,并从活动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所谓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期的教学过后,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的标准并非在于教师教得怎样,而在于学生学得怎么样。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主,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实践并发展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定位为“导演”,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善“导”。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就感,进而内化成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让学生进入“学习——成功体验——学习需求——继续学习”的良性循环中。其次,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交际性,可以让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合作学习令学生脱离个体思维的局限性,通过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让学生体验到集思广益的好处,学习如何在群体中求同存异,并在这种个体思想的碰撞、摩擦和融合中令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去解决学习问题。最后,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设置有效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要能激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从易于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设置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课堂提问,令学生能全情投入并体验成功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新课标下针对美术类学生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实践

有调查研究发现,影响英语学习的几个主要的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由此可知,学生自身的因素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美术类学生学习英语中存在的困难,还是要回归到原点“兴趣”,也就是学习动力上。美术类学生在造型、空间想象和图像记忆等方面特别敏感。因此可以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多设计涉及美术方面题材的活动,不拘束于教材,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笔者在主语从句的教学中采用小组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进行,并整合运用课外资源,以电影故事的情节片段作为教学的主线,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语从句”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所选的素材适合视觉学习型的美术类学生的共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广泛调动。除此以外,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学能水平的探究型教学活动并通过激励性与竞争性的游戏让学生能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与成就感,进而提高了此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要提高新课标下美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五能”,即能充分了解学生,能做好资源整合,能做好分层教学,能寓教于乐,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五能”,即使再难教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在“探究学习”中巩固和进步。

责任编辑 徐国坚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学活动美术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