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4-10-09陈晓华周旭枚

大学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陈晓华 周旭枚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从思想观念、目标策略与具体方法三个层面进行创新。在思想观念上,应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形成系统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理念;在目标策略上,需促进规模人才培养和个性化精英人才培养的协调;在具体方法上,要以深层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加强素质教育。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5-0058-0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学生健康个性发展和主体选择,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这个广阔视野来看,认真研究这一形势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借鉴意义。本文拟初步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形成系统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理念

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要求高校主动地全面适应这一形勢,形成系统地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理念。这主要体现在要倡导和强化以下几种思想观念: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创新意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学校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在本科教学中,要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彻底的改革。

2.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意识。要树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的意识。要认识到本科教育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是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学风养成以及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形成的最佳时期。

3.综合素质意识。高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整体的质量观作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促进规模人才培养和个性化精英人才培养的协调

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要认真研究“怎样调整专业设置,怎样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2],以此为中心,秉着通过协调而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3],将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思想观念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和系统地付诸实践。与此同时,要继承精英教育阶段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经验,以更好地促进规模人才培养和个性化精英人才培养的协调。

(一)着力于规模人才培养

从高校扩招的初衷来看,高校加强规模人才培养是为了达到“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培养目标,通过“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掌握专门知识技能而又能触类旁通”的教育[4],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其主要特征是: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特色。

过于专业化的教育由于太强调“专业对口”,存在着学生知识面窄、职业转换困难和社会应变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未能妥善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提高素质的关系。为此,可借鉴国外在本科教育中先进行基础教育,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化教育的经验[5],和在通识教育中要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均衡的知识结构、全面看待和理解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所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为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其他非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做法[6],构建以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为中心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这是对“专才模式”和“通才模式”孰优孰劣的两难纷争的超越,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时效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在本科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学科专业综合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全面地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以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第一,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调整合并学科专业,拓宽学科专业口径,规范学科专业设置,丰富学科专业内涵。第二,促使基础专业和应用专业相互协调发展。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注重基础学科专业的内涵改造,积极引导传统和基础学科专业向应用领域渗透,并积极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开拓发展应用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建设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大力促进和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第三,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努力创建特色专业。

2.积极构建体现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第一,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精心组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以下要求:要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和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自身的优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第二,要在修订调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修订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系统修订、编制和统筹考虑和安排,达到整体优化。在每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应当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等进行相应的系统修订,使之与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第三,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体系化建设。第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着力建设国家、省级、校级等各级精品课程。第五,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教材的管理,严格教材选用、征订、发放程序,坚持选用优秀教材。同时,积极推动广大教师编写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

3.提高学校本科教学的教师群体在文化选择和创造中的作用,同时,努力提升教师群体的国际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手段现代化既是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7],因此要推动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技术中的教学改革。其主要措施是:第一,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将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加大教改课题立项资助,鼓励并积极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改革论文。第二,设法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水平。第三,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如积极推广研讨式教学法、 科研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第四,加强各级各类考试管理,实现考试过程的科学化、考试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考试改革推动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公派出国留学、国外进修培训等途径,到国外的正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深造,加快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同时,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授课或讲座,开展更多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4.加强教学制度改革和建设,探索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富有灵活性和较强弹性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在条件具备的专业,对本科学生实行“按专业类招生,按需分流培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学生跨专业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

5.大力发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通过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选拔制度和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第二,鼓励并组织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创新创业训练学分,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第三,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校级等各级大学生创新论坛。

6.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一,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构建多元、立体的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确保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监控对象与目标。健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常态化、机制长效化。第三,加强过程管理和質量监控,提倡全员质量管理与全程质量监控。

(二)结合自身优势,多途径培养个性化精英人才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精英教育是指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部属的重点大学等机构以培养理论性、学术型人才,理论基础比较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的创新拔尖人才的高等教育。[8]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可发扬优良传统,利用自身优势,多途径培养个性化精英人才。个性化精英人才培养指在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在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个性的理论指导下[9],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特色和学生健康个性相融合的基础上突显学生个性的高等教育。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继承和发展精英教育,积极进行个性化精英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推广。这可以教学改革实验班、科研创新实验班为载体或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

2.积极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展校、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如建立与科学研究院(所)合作的教育联合基地,努力探索本科教学模式从封闭式向校院(所)挂钩开放式培养的突破。可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科学研究院(所)签订建立教育联合基地的合作协议,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理科(工科)专业的优秀大学三年级学生去该基地修读大学四年级的课程学分和毕业论文(设计),并参与适当的科研工作,成绩优异者可免试攻读该基地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探索精英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3.深化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制度改革,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探索精英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每年按照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一定比例选拔优秀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此基础上,面向本科三年级遴选拔尖学生,提前确定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为学术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4.着眼于走开放办学的道路,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当努力与国外的正规高等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争取与外国知名大学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完善“3+1”、“2+2”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

三、以深层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加强素质教育

(一)就教育学的角度而言,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10]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11]在素质教育的四个方面中,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同时,要认识到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贯思想和特色。[12]具体说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它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文化素质教育要在提高大学的文化品格与格调、教师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突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问题的解决。这必须要提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13]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着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着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等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教给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以提升文化素质教育的层次和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可以说,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也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因此,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第一,根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按照“基础性、拓展性、创新性”阶段递进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教学平台构成)。基础实践教学以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实训为主体,实验以验证性、综合性项目为主;专业技能训练以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课程设计为主体,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为主;综合技能训练体现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和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二,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在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系统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主体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第四,严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关,保证和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第五,通过多种方式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积极构建课堂、实体、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实训实习模式。[14]

2.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省级规模的学习竞赛,通过竞赛的组织和优异成绩的争取,在全校范围营造 “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氛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应当坚持继承和发展精英教育阶段的优良传统的原则,认真分析当前高等教育的实践,并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经验。为此,高校可从思想观念、目标策略与具体方法三个层面着手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观念上,应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形成系统地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理念;在目标策略上,形成系统的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促进规模人才培养和个性化精英人才培养的协调;在具体方法上,要以深层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加强素质教育。

[ 注 释 ]

[1] 潘懋元.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A].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论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158-173.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3]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39-350.

[4] 潘懋元,叶之红.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A].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论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200.

[5] 周迅,丰捷,王庆环.中国的大学校长们关注什么[N].光明日报,2004-08-10(C2).

[6] 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6-10.

[7] 潘懋元.电化教育与教学改革[A].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论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412-414.

[8] 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5.

[9]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2-185.

[10]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11] 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代序)-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A].本书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四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7.

[12] 杨叔子.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纪念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5(9):1-6.

[13] 潘懋元,吴岩.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A]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论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282-284.

[14] 周旭枚,陈晓华.综合大学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182-18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