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靓丽花朵
2014-10-09骆文华
骆文华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视其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大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一、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
现代医学证明:人多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生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左半脑主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若人脑的左、右两半脑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能使人聪慧起来。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一种审美、艺术个性鲜明、创新型品质较高的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形象上的特点正利用右脑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音乐教育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把学生局限在语、数、英等功课中,学生整天使用大脑的左半球,使左脑长期处于极度兴奋和过度疲劳中,而右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左右脑使用的悬殊不但会损害左脑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了左右脑的均衡和和谐发展,有碍智力的开发。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音乐的这种特有的直觉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爱因斯坦从六岁开始就学小提琴,在以后的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象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里做自由的、创造性的遐想。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因此,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对发展智力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受音乐启发而来的。”
二、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通过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学习歌唱、演奏的实践中形象地感受到美,理解音乐内涵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鲜明的形象感染和高尚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了解、识别中外音乐发展简要历史,加强对中国民族文化和相关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这样就大大有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能培养学生嵇康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
学校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课外音乐活动是一个广阔的教育天地。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方法用健康向上的音乐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
三、音乐教育中的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学习音乐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参与其中能得到身心的愉悦。无论是学生歌唱、演奏,还是排练、演出、比赛,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调动全身各种器官的参与。这无疑让学生的身心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发展。经常练习唱歌的人,呼吸系统、发声系统、血液循环系统都可以得到训练,其耐力、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得以开发和提高。如弹钢琴,学生必须脑到、手到、脚到、身到,全身投入,协调配合才能进行,是一种再好不过的锻炼了。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排练、演出、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音乐。
四、音乐教育中的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艺术教学方法的要点是,明确模仿对象和反复练习。他指出,教师一定要使学生知道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要给他们提供明确的模型和范本,以便他们模仿;头一次模仿应当力求正确。要教导他们懂得怎样利用材料。要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让他们“从实践去学习”,“因为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特别是器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认识、练习、熟练的过程中培养演奏技能。音乐课外活动中的乐器小制作,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劳作过程中得以锻炼,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在进行素质教育,能充分挖掘青少年身心潜能、开发智力,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音乐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