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导练悟”让语文课堂灵动
2014-10-09罗俏仪
罗俏仪
一、“读、导、练、悟”阅读教学模式释义
经过课改的实践与研究,我在阅读教学探索中总结出“读、导、练、悟”教学模式。“读”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语文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教学模式中的“读”既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学生在课内的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品读等读书方式,以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导”是指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老师注重学法的指导,给学生搭建“手脚架”,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体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老师要有练的意识,并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的练习要合理安排,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特别是动笔的练习,使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与迁移,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融会贯通。“读”“练”结合,有效落实“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悟”是指学生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充分体现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落实,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同时也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学法的领悟,即做到“悟感情”“悟知识”“悟学法”。
二、“读、导、练、悟”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学习要求与学习内容,灵活地运用“读、导、练、悟”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如,在教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整节课我设计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开课之初读课题,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情;接着让学生根据导学要求,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反复朗读重要文段,品读关键语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导”在此课中也尤为突出,从导读、导思到导学、导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处处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自悟。如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抓住文章主线,理解课文内容;在自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笔划出重点词句、写旁批等方式学习;还有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利用生成的资源相机点拨;结合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抓住人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通过系列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练”的设计可算得上是本课的亮点,最为巧妙的是借助课文的插图,运用本课习得的对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迁移练笔,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填写关联词的练习,能有效突破本课的难点,可谓点睛之笔。在作业设计中,我紧扣本课的主题与特点,借用“鱼游到纸上”之精妙,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或事物,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把人或物写鲜活。“读”“练”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在课堂上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从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悟”贯穿全课,本课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聋哑青年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赞叹与佩服。在学习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和练,从探究“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到“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让鱼游到纸上?”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悟知识”“悟学法”的过程中“悟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赞叹、佩服聋哑青年之余,深切体会到只有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读、导、练、悟”阅读教学模式的效果
形成“读、导、练、悟”的教学模式,能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无方法、满堂灌的传统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方法,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如果说,“读”和“练”是阅读课堂的纬线,那“导”与“悟”就是阅读课堂的经线,“读、导、练、悟”的教学模式犹如一张网,覆盖在整个课堂中,互相交叉,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灵动、高效,充满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