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2014-10-09□
□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青岛266520)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财务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会计计量展开讨论的。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入会计领域,经过40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学术界、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受客观市场环境的限制,公允价值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引入、回避、重新引入”的曲折过程。本文针对我国会计计量属性在变迁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促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有所裨益。
一、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
关于公允价值的概念,国际上经历了几次重大变更,使其内涵逐渐趋于严谨。根据FASB于2006年9月15日发布的SFAS 157号文件,公允价值是指会计主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随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提出及推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取得重大进展。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发展历程
(一)公允价值首次应用(1998-2000年)
1998年6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之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正式出现在会计准则中。在此后的数年间,财政部先后颁布了《投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0项会计准则,其中有7项准则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应用,从而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正式启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回避阶段(2001-2005年)
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在2001-2005年间,我国财政部发布和修订一系列具体准则和制度,强调真实和谨慎,尽可能地回避了按公允价值计量,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
(三)公允价值重新应用(2006年至今)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品等在交易所挂牌上市,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为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创造了必备条件。因此,经过几年的努力,2006年财政部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2012年5月财政部会计司又发布 《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新时期公允价值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财会[2014]6号),要求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格局。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高度的决策相关性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青睐,但较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令人担忧。从公允价值应用的级次来看,每一级次对公允价值的准确获取事实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而影响其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一级次是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获取的难度最小,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现象。第二级次即使通过测定现金流量的方式确定了类似项目,但是在判定一个项目是所计量项目的类似项目之后,并不意味着其市场价格就成了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或者成为该项目公允价值的参考价值。第三级次一方在现金流量的估价计算中,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践可操作难度较大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践操作难度较大,实质上是计量公允价值要涉及较多复杂的甚至得到结果不一致的估计。虽然有市价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计量公允价值的途径,但是这三种方法都是有潜在约束条件的,其前提条件是市场价格机制正常运行。一旦价格机制无效,特别是市场价格机制功能缺失或市场出现大跌时金融机构会被迫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此时获得的公允价值当然与在“自愿”的条件下获得公允价值不能等同,从而使该方法失去了计量公允价值的意义。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金融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使企业面对实际经济业务时公允价值较难获得。与此同时,在市场买卖交易不活跃、价格机制的作用不太明显时,就需要利用其他相关会计信息和估值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操作上非常困难。
(二)容易出现操纵利润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为了粉饰年终的财务报表,达到调控会计利润的目的,经常利用与关联方交易价格不公允的这一现象进而调控公允价值。在实务中,有些企业把公允价值看成自己调整利润和报表的救命稻草。同时,很多股东和债权人往往比较关注公司的净利润、市盈率和市净率等,而忽略了或无法确切得到收益的真正来源。这就存在一种现象,看起来一家公司的获利能力已经疲软乃至整个行业的前景都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该公司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有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利用了公允价值的非确定性、变动性和计量的模糊性。
综上所述,我国在公允价值应用方面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与国际准则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我国会计准则要实现国际趋同就不得不缩小这些差距。同时新制定的会计准则要想在实践中得以顺利实施,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我们还应做出一系列的努力。
四、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
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用来说,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才更重要。现阶段,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这极大地阻碍了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的技术方法的描述及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应用。
(二)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公允价值得以合理运用的一个前提就是存在活跃的市场,而活跃市场的存在需要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以说加强市场经济建设是以较低成本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条件。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深化改革,提高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积极建立与公允价值计量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同时,允许私营、民资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混业经营。
(三)加强会计监管力度,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而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将带给企业巨额的利润,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个巨大的诱惑。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人为地操纵利润,除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外,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必须规范企业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事项相关信息的披露,限制企业进行自由选择的空间,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严防关联公司之间通过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人为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只有解决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这个后顾之忧,公允价值才能在我国得以正确的应用。
(四)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伴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交易的复杂多变,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并不是很高,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为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创造基本条件。
一方面,企业应对本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有关公允价值理论、确认等方面的专门的知识培训,为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自身要紧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到公允价值知识的认识、了解与运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