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新思路
2014-10-08苏文曦SUWenxi
苏文曦 SU Wen-xi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1168)
(Jiangsu Institute of Commerce,Nanjing 211168,China)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教育理念不断更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更多的高职院校将发展大学生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使其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因此,对艺术团的建设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发展到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由于建设资源的缺乏以及单一的运行机制,使其不能最大化的实现应有的文化效应。本文中,笔者深入调研,根据某高职院校与某普通高校实际情况的对比,对大学生艺术团未来的发展建设提出几点新思路。
1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基本情况
1.1 两所高校近两年艺术团发展基本情况
表1 普通高校A近两年艺术团发展基本情况
表2 高职院校B近两年艺术团发展基本情况
1.2 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瓶颈 根据两所高校艺术团建设的比较,不难看出,高职院校虽然对艺术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但比起普通高校来说,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1.2.1 保障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虽然有相应的专项经费,可以覆盖到校园内常规的艺术活动。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对艺术团的投入经费并不充足,这必将影响其未来建设的总体发展。在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艺术团不能聘请高水准专业的艺术指导教师,不能配备齐全的如排练厅、乐器、服装等专业设备,也不能参加校外大型文艺展演或艺术观摩。
大学生艺术团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直接影响团员的艺术水平,也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质量。近些年,很多高职院校都配备了相应的艺术教师,然而有些教师不仅担任艺术团的指导工作,还负责学校其他行政工作。当二者工作有冲突时,就造成了顾此失彼的状态,影响了艺术团的正常发展。
1.2.2 团队意识不牢固 和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有自己的艺术教育特征。首先,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在短暂的三年制学习生涯中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外,还有接近一年时间在外实习,短促的在校时间使得学生无法兼顾自身学业和艺术学习,从而造成了艺术团成员的频繁流动。甚至有些艺术团成员从入团到退团都没有学会一支舞、一首歌。
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歌曲、乐器、舞蹈类等艺术专业。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学生少之又少,即使有,他们的艺术才艺也参差不齐。
最后,基于高职院校艺术团存在成员稳定性差、艺术才艺水平不高的困境,其另一特点是以往优秀的节目很难得以保留和传承。目前校园内的许多大型文艺演出,多半采取各院系上报、主办方筛选串联的形式。节目大多属于临时组织抽调,任务结束后就自动解散,这就造成了以往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节目作品难以保留传承。
1.2.3 运行机制不合理 从对比调查中不难看出,普通高校比高职院校更重视对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更多意义上是具备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的群众性活动团体,由于发展较初级,并不能完美的体现出艺术团是展现学生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舞台。此外,艺术团的课程大多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属于课余活动,因此欠缺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运行机制。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团都设立了相关规章制度,但是要达到适合学校的具体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的新思路
2.1 充分重视艺术团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艺术团是一个以素质教育为先,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平台。一方面,重视素质教育,首先的突破口是将学生参加艺术团活动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中。
在笔者走访的高职院校中,他们的做法是建立健全艺术团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将艺术团课程纳入公选课范围内,学生可以二选一,选择艺术团课程或者其他公选课程,最后都一样会获得学分。
另一方面,学校应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学生艺术团支持,并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点,将艺术与专业相结合,打造出一支属于高职的专业艺术团队。另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指导教师定期参加校内外专业培训和进修,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艺术水准。
2.2 组建独立的大学生艺术中心 江苏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八十一所,然而,几乎所有的艺术团都隶属团委。这种模式下的艺术团管理机制唯一的好处是上级明确,由团委专职教师直接管理。然而,团委的日常行政工作相当繁重,其他学生组织也需要团委的直接管理,不可能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艺术团的机制建设和改革上,导致艺术团自身发展存在很大阻碍。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组建大学生艺术中心,将艺术团从团委分离。
组建艺术中心的主要功效是可以建立健全艺术团的规章制度,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使艺术团成为一个管理规范化、责任明确化的独立机构,为今后的组织管理、教师选拔、骨干培养提供了重要铺垫。
2.3 探索“演学结合”的发展模式 当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初具规模后,在正常教学培训的同时,可深化校企校政合作,开展对外服务功能,将“演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完美发挥。大胆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社区,与政府企业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不仅能为政府企业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还能提供艺术团的展示机会,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不仅如此,在“演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艺术团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锻炼自身的同时,还能创造收益,减轻学校经费负担。
3 结语
高职院校的艺术团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实际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具体运作情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思路,望能够对当前高职院校在艺术社团建设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刘春恒.初探大学生艺术团文化艺术与社区文化艺术的和谐共生[J].文学界,2012(01):208.
[2]陶晓斌.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1(09):79.
[3]张小燕.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