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效果
2014-10-08蔡文青,肖靖,常耀辉,徐燕
蔡文青,肖靖,常耀辉,徐燕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交互讨论式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并经过探讨与实践,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能力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分层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41-02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手段进行学习、工作、解决问题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掌握计算机这个通用的智能化工具,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笔者所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采用全课时机房授课方式,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动手、动脑、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该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驾驭对问题解决的思路。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实践
近年来,学生之间的差距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加大。笔者所在的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相反,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生源所在地的差异及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上的差距,给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实践改革。分层次教学法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目的在于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授课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建立对本课程的认知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以案例为驱动的启发式教学。全课时实验室授课通过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近期在讲授演示文稿内容时要求每个学生依据个人的喜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进行美化的艺术处理,下课前借助多媒体设备选取部分同学的作品进行操作演示并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学生不再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3.充分利用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协同学习。石河子大学经过了多年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相当一部分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该网络平台利用E-Learning系统提供了交互式、反馈及时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方便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及知识信息的共享,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二、教学目标的巧妙设计及实施
教学内容的设计作为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对课堂教学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对传统的课程内容重新梳理,以新的课堂组织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
1.强基础、强练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大学计算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因此,我们课程组在内容的组织上要按照教学大纲,归纳出知识单元,梳理出所涉及的知识点,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强化并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大量练习。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对学生的启发。精选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些实用计算机系统技巧发生浓厚的兴趣。
3.“软、硬兼施”,强化动手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硬件实验平台,给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各种组成硬件及设备接口;另外,在传统的实验课程里加入一些实用的技能,比如:硬盘分区、U盘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组装。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外的互动,又使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全课时交互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我校自2012年开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首次采用了全课时机房授课方式。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引导学生驾驭对问题解决的思路为教学重点,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主体。“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采用实验机房授课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一边讲解演示,学生一边动手上机实践。学生提出质疑,然后师生互动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归纳出问题所在,学会了思考,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使学生获得自主、积极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模块设计环节,强调师生互动,给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的环节。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的环境下学会思考,获得自主稳定积极学习的兴趣。
3.使学生课堂吸收能力得到强化。近年来随着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授课课时的压缩,以前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教师多媒体操作演示、学生听课、实验课学生再进行练习的授课方式。本课程组的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得授课效率大大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课堂知识点的掌握率,至少是以前的2倍以上,采用全课时实验机房授课强化了学生课堂吸收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的评定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种实践性、基础性强的课程,通过理论及上机考试,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1.完善考核方式。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采用“笔试+上机”考试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时,在上机考试系统中,增加了操作题的题型和区分度,增加了理论题的比重,同时对成绩较好的优秀生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上机测试+大作业测试”相结合的评测模式。
2.成绩评定方式的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教师在学生成绩考核上进行了全面改革,改变了以往的单一笔试和机试操作,将平时成绩纳入考核环节,提高了实践能力的分值比重,改变了以往学生重视笔试、死记硬背的教条模式。上述的成绩评定模式改革使学生动手能力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五、教学改革效果
1.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首先,通过全课时实验室教学模式,实现了让学生们看过老师的演示后,马上可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练习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强化了重基础、重应用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得以提高。全课时互动式讨论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信息交流手段使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补充,全面培养了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中要从总体上把握专业知识结构以及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关系,并需要不断追踪本学科发展前沿,对教师自身素质和其所具有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5]。
3.实验教学内容得以强化。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更新幅度,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我们课程组教师从实验教学内容入手,根据最新的操作系统,组织教师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更新、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学生的考察效果。由于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并且经过了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的优化,考核无论是笔试还是机试在难度上较往年都有所提升。在考核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是令人满意的:A班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达到88.2分,及格率为96.2%,优秀率为45%;B班的综合考评成绩达到82.8,及格率为91.2%,优秀率为2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我校强调实践能力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校自2012年起采用全课时交互讨论式实验教学的两轮分级教学实践表明,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了储备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机会,可供借鉴和参考。在此基础上,增强了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朝着提高自身基础技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花.《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探析[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0,(03).
[2]肖斯敏.《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之我见[J].硅谷,2010,(21).
[3]张黎娜,邵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科技信息,2012,(36).
[4]刘阳,金龙海,王晓光.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
[5]宋雪亚,王传安.应用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