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下的教师成长
2014-10-08魏玲
魏玲
摘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希望在课堂。有好的课堂,才有好的教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至今田保华局长倡导的道德课堂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也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而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
关键词:道德课堂;教学素养;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14-02
道德课堂,是在郑州市课改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形态,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让我们从传统课堂的现象描述中抽身,结合新课程来分析什么是有道德的课堂。首先弄清什么是“课堂”。“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什么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就是要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并让师生从课堂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最终实现“教师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道德的准则,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这正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道德课堂还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通过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施“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课堂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八大教学素养:
1.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2.具备三种基本功。即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
3.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4.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5.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师变学室、教材编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6.明确课堂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
7.解读课程目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8.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我也一直相信具备了这八大素养的教师也将会赢得高效的课堂。同时我也相信赢得高效课堂的同时教师的成长也将得到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在这高效的课堂上教师又将实现哪些专业的成长呢?一位专家曾经说过:教师成长的第一路径在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即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思想。
第一阶段的成长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提升教学技能。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课堂,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也就赢得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高效课堂倡导教师从实践入手,从“方法和途径”中寻求突围,找到一个“支点”,切实撬动课堂系统,以此来推动学校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相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方法中寻找方法,从问题中解决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行动哲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堂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作小课题来研究,秉承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策略,把一个个小问题做深做透了,课题研究也就有成果了。
第二阶段的成长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积淀专业素养,丰富并提升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反思、研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提高教学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第三阶段的成长就是要寻求突破,通过自己专业素养的积淀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总结出自己的专业思想。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始终无法抵达第三阶段,有的教师由于教育理想的缺失,甚至一辈子走不出第一个阶段。强调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就是尊重学生,就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就是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在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好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有两条,即“个体引领提高”和“群体规范保底”。对于教师个体,坚持“三专”模式,即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成长共同体”,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专业写作是一种梳理表达,专业发展共同体则是一种境域。专业阅读要关注“三度”——高度:理论扩展视距;精度:专业滋养底气;厚度:文化点燃灵性。专业写作要强调理解与反思;强调与实践相关联,把做得精彩、活得精彩,作为写得精彩的前提;强调客观呈现,从事严谨规范的学术写作而非浪漫抒情的文学写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打破教师之间的各种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思索中前行,在反思中收获。专业成长不能“摸着石头过河”。专业成长关键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成长的动力是内生的,而非靠外力来推动。当你拥有了教育的职业理想,你就会对工作充满激情,有了激情就会萌生成长的愿望。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