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大同书》体现出的社会意义
2014-09-30左玉雪
左玉雪
内容摘要:康有为从公车上书开始便走上了漫长的探索国家兴盛之路,他所作的《大同书》便体现出他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构想。同时《大同书》中也隐含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由之路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大胆预测。
关键词:康有为 《大同书》 社会意义
《大同书》刚开始的名字叫作《人类公理》,言外之意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由于康有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在表达自己写作该书原因的时候是用佛教语言表述的:想象西方的极乐世界,再看当前社会的极苦世界,幸福快乐的可以祝福他,与他同乐,身在苦难的应该拯救他,自己绝不能逃避责任而独乐。可以说,康有为写书的目的恰如菩萨行一般的救苦救难,全书应该充斥佛教的善、同等宗教思想。根据《春秋》中的公羊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等思想,康有为把《大同书》表示为人类进入到太平盛世的生活,人们在其中都生活得和谐、神圣与无争。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曾把《大同书》内容概括为:全世界不再划分国家,有统一的政府,可以划分成各个行政区域;政府和官员都由人民选举;不分家、我,男女同居不得超过一年,期满换人;怀孕的妇女要进入胎教院,出生的儿童进入育婴院;儿童按年龄进入各级学校;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配各种生产事业和工作;人民生病时就进入养病院,年老时就进入养老院;死后要火葬,火葬场要与肥料厂相邻,便于人死后作肥料;胎教、育婴、蒙养、养病、养老等各院,是各个行政区里最高的设备,进入的人会得到最高的快乐;成年的男女,都要在这些院里服务若干年,跟当前社会里服兵役一样;建立公共宿舍、公共食堂,要有差别,按劳动的多寡来享用;警惰是最严厉的刑罚;有特别功劳的人能得到特殊奖励。
能够看出,《大同书》向往的是世界大一统,人民和睦没有战争,这体现出《大同书》的和平理念。在现实中,康有为希望人们移居巴西,这种想法与《大同书》中“去国界合大地”有一定的关联。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有国之害”。他认为: “然国域既立,国义遂生,人人自私其国而攻夺人之国……然因相持之故累数千百年,其战争之祸以毒生民者,合大地数千年计之,遂不可数,不可议。”于是指出: “今将欲救生民之惨祸,致太平之乐利,求大同之公益,其必先自破国界去国义始矣”。继而康氏设计了去国界之后对人民、土地管理的办法,他列出大同合国三世表,关于土地、人民问题,在第二阶段“迁徙住居各国可以自由”,第三阶段的大同世界是“无国界,人民听其迁徙住居。”政府官员要由选举而产生则体现出政治上的公平、民主与平等,也暗含了在现实社会中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方式的追求。但对于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却略显超前,实在不能让人苟同。因为没有了婚姻关系,便没有了家庭,没有家庭的支撑,社会便没有了构成的成分,同居关系不如婚姻关系稳定,所以在充斥着同居而不是婚姻的社会里,社会必然动荡而不稳,这有违《大同书》的宗旨,这是《大同书》最败笔的地方,这种观点也会为资产阶级社会里流行的低下、不负责任的“情人”关系打开合理缺口。其他的观点都能显示出科学性与民主性,比如人死后要火化而不让其占用良田作坟墓,死后还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而使身上的元素回归大地作为肥料而继续参与自然界的循环等。尽管《大同书》的思想内容有诸多不合理处,但总的来说却能够显示出《大同书》中西结合的文化观念,能够使人读出《大同书》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此外,康有为在《大同书》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纲领,受到各界知识份子的关注,不断影响之海内外。由于意识到内容的诸多不合伦理之处与反封建的一面,康有为在刚作初稿时不肯示人,只与自己的弟子或同道人谈到大同宗旨,听讲者都印象深刻、反应强烈。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到《大同书》的先进性和荒诞性,并指明了此书并不公开。其实,在中国近代还出现过空想社会主义措施,例如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其次便是康有为的《大同书》。康有为提出的大同社会思想是要殖民于巴西,另立“新国”。尽管有许多自己的想像,使全篇富于空想成分多,但这两种空想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专制制度的厌恨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起到了很多的预测和借鉴作用。其实,继康有为之后,建立大同社会的想法得到了知识分子们的延续和努力。比如梁启超的《新民说》其实就是对国民的全新洗礼,他意在从国民入手而达到社会的改观。在清末几十年间里,知识分子们对中国何去何从的构想不断深化和具体,使它从模糊到清晰,从混乱到理性。康有为的《大同书》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指明灯。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