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请从接纳学生坏情绪开始
2014-09-30张政
张政
这天,刚上完第一节课,正准备坐下歇口气喝口茶,外面突然传来吵囔声。“你看看这样的学生都有!”老搭档云哥拖着脸还横向窗外的源源来到我的办公桌前,“你自己数数你多久没做作业了!你算什么学生!作业都不做。你为什么不做?” 教英语的云哥很激动,手指着源源的鼻子,脸涨得通红,可源源的神色倒很平静。
怎么办?说句实在话,如果可以,我真想把源源的作业本撕了,狠狠地臭骂他一顿。但突然间我意识到,云哥这么气势汹汹都没有解决问题,我再歇斯底里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体验中时,是听不进任何人的话的,更不要说批评的话了。
所以,安慰也好,批评也罢,在这种情感激荡中都不会奏效。想到这些,我悄悄示意云哥离开,并看了源源一眼,装作啥事也没发生,端起茶杯继续喝水。下课的学生三三两两走出教室,时不时偷偷朝源源挤挤眼。源源装作淡定地笑笑,头却慢慢低了下去。
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有云:“要使教师代表的文化成为学生意识的一部分,孩子的文化就必须首先扎根于教师的意识中。”可见,在纠正学生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好他们的情绪问题。要让源源心甘情愿做作业,我得首先对他的感受表示同情。于是,我对源源说:“你现在很恨老师吧?”
他不吭声,不过头埋得更低了。
“对你来说,今天有些倒霉,一大早就‘进宫来‘喝早茶了。”
“老师,我很生气。我好歹下课买了本子!”
“怪不得你这么生气,老师没看出你打算今天做作业,你准备利用上英语课的时间做的,对吗?”
“嗯。”
此时,他的语气显然平和了许多。
“听得出,源源本来是打算做作业的。”我看了看他。
“嗯。”
“那就十二点半之前完成,最晚不超过十二点四十五分,怎么样?”
“可以。”
“说到了就一定要做到!”
“没问题!”
目的基本达到,我再趁热打铁:“源源,看到你如此尊重我的意见,我很开心!也很感荣幸!可英语老师没这么幸运。”
源源不吭声,他感觉出了我的潜台词,心有不甘。但他已被我的赞誉之词俘虏,没有退路了。
“你是个懂理的孩子。他毕竟是你的老师。快去道个歉吧。”我再鼓励他。
“我交作业时再说,好吗?”
“行,我相信你。你一定会言而有信的。”我见好就收。
中午,他果然交了作业,并向英语老师道了歉。之后,源源在日记中写道:“不知怎么的,反正今天我被班主任一迷糊,平生第一次向别人道了歉。”
我庆幸,整件事中,我只是针对源源的难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他没做作业,不然,后果还真难料。云哥之所以找我申诉,是因为他只是死死抓住源源没做作业这个“小辫子”,而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白居易诗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顾及孩子的情感,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窗,再施以有效的惩戒。
教师实施惩戒时,不能仅针对学生的行为,还必须考虑引起这种行为的内心想法。如何揣度孩子的内心?俗话说,言为心声,孩子的言辞、语气、表情等会表露出他们的情绪。因此,我们首先要在言辞上表现出理解,而不能一味地批评和谴责,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有一次,小西去上音乐课时,不小心把舞蹈室里几块本就有些松动的地砖踢出了教室。
音乐老师见状没给他辩解的机会,就大声批评说:“你瞧瞧,这地板飞哪去了?你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你哪根筋不对呀?”
小西一下被激怒了,大声说:“赔钱不就是了嘛!”
这下,音乐老师倒不知该如何收场了。教育不成,反倒气坏了自己,于是向小西的班主任求助。
被带到办公室的小西情绪依然很激动,仍不停叫嚣着“赔钱就是了”。
等他平静了一些,班主任不急不慢地说:“刚才气坏了吧?我也不好受。你先消消气吧。”
一会儿,见小西完全平静下来,班主任说:“小西,你把舞蹈室的地砖踢飞了,这只是个小意外,不是什么大灾难,虽然这很不好。”
听了这话,小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用力有点大,但那砖本身就有些松。”
“我明白,是意外。”
整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没有批评他,小西的情绪也由激动变得冷静,最后愧疚起来:“老师,我会赔钱的!”
班主任说:“我问过舞蹈老师了,本来有些松,不用赔钱。”
“老师,我错了。”
此时,班主任再趁机向他讲道理,告诉他要尊师敬长和爱护公物。最后,小西向音乐老师道了歉,并用胶水粘好了地板。
教育犯错的学生,教师是针对学生犯错行为本身,还是针对学生犯错后的情绪体验作出反应,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后一种方式从安抚孩子的情绪出发,顺利地赢得了孩子的理解,反倒激发了孩子的反省意识和责任意识,让惩戒变得容易而温情。
可见,从接受孩子坏情绪开始,是教育惩戒的智慧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