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实施惩戒的艺术
2014-09-30吴海坚
吴海坚
教育不能没有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适当的惩戒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惩,是处罚,是手段;戒,是目的,是根本。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正确地面对,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接受惩戒,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避免今后再犯类似错误,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要求他们既要通过惩戒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又不能危及他们的身心健康,更不能违法。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对班主任来说无疑是一项大的挑战。
一、尊重是根本
批评是班主任常用的惩戒方法。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富含技巧的问题。那种伤人自尊、令人消沉的批评方式如讥讽、嘲笑是有极大副作用的,它带给学生的不会是改正的勇气和决心,而是看不见的伤害。而那种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则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那么,怎样的批评才是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作用的呢?笔者认为,尊重是根本。
首先班主任要把犯错当成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认识到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事,在接纳学生错误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犯错﹑闯祸的原因,并因时因人因事灵活处理。老师要学会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之真诚交流,以美的德行、机智的语言去熏陶﹑感染﹑教化受教育者,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对于有惰性和依赖心理的学生,批评时措词要较尖锐,语调较激烈,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批评时对错误不“和盘托出”,而是逐步传达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接受,这种方式不至于一下子谈崩。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宜用商讨的方式进行批评,教师用心平气和的态度与之交谈,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而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学生则宜用发问式批评法,即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如此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并多加注意和改正。
有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总结出如下各种行之有效的批评技巧:知己知彼,讲究针对性;旁敲侧击,找准突破口;心平气和,保持镇定自若;发现“美点”,欲贬先褒,评价恰如其分;迅速及时,干脆利落,公平公正;以“醒醐灌顶的诱导”代替“居高临下的说教”;以“善解人意的提醒”代替“冷嘲热讽的挖苦”;以“就事论事的指正”代替“全盘否定的打击”。
二、关爱是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把班主任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众多教育名家也都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美德,只有奉献爱心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爱,表现为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适度要求学生等。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一种态度,还是一种评价。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关怀、爱护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
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为他们好时,无论是尽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必须注意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爱的表达,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如果事事无原则地退让迁就,令其随心所欲,专横跋扈,最终会害了学生。
三、威信是保证
威信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也是班主任所具有的一种让学生感到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能有效地影响学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有意识地建立自身的威信。
1.初识立威
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并且这种印象不容易改变。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要有良好的言谈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因为它会给人亲切和敬畏之感。此外,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说话算数的印象。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说到做到的老师才会受学生的欢迎。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不严则无威。特别是在学生还未充分了解老师的时候,他们总会有一种试探的心理,想了解一下老师的“脾性”。如果开始时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往后的时间里就会有许多麻烦。如果光爱不严,表面看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一样,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实际上就已经丢掉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导致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执行不力甚至不执行。
2.相处维威
班主任威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彼此的相处而改变。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中长期维持较高的威信呢?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和敬佩有能力的老师,容易被老师渊博的知识与高超的教艺所折服。这要求班主任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并不断追求新知,努力提高修养和教育能力,用智慧征服学生。新的时代,班主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成为一个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者型班主任。只有适应了社会发展的班主任,才能使学生产生持续的信赖感和敬佩感。
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一个有威信的班主任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而不是一个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之辈。一个有威信的班主任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上不少人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这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多才多艺,智勇双全。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关注对方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才艺,作为学生,总是更容易对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老师产生认同感、亲切感,即所谓的志同道合。如果班主任有体艺特长,比如唱歌、器乐、简笔画、舞蹈、球类、武术甚至电脑游戏等,在适当的时候与学生同台献艺或竞技,就会令学生佩服、崇拜、敬畏。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多才多艺也会令班主任更有底气和自信。在口头语言的交锋(说服、辩驳)中,班主任理应比学生更聪明、机智,能令其心服口服;在运动竞技中,如果班主任水平能更胜一筹,则学生更会膜拜有加。
四、体罚是红线
佛教主张“当头棒喝,猛喝一声”,由此,当头棒喝也就成了禅宗教育弟子的一种方式。民间百姓也有治重病下猛药的说法,故此,罚抄罚站罚跑罚留堂,也就成为某些强势的班主任不公开的班级管理秘诀。但体罚带给孩子的伤害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正如美国电影《魔鬼教练》所传达的:肢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其深刻程度比我们的口头语言要直接、坚实、深刻得多。
可见,作为班主任,要了解惩戒与体罚的区别。惩戒不是体罚。体罚多是班主任带有发泄性质的恶意的责罚,其动机和目的多为发泄私愤,而不是教育学生,它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惩戒则是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目的是追究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它以学生承受力为前提,让学生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例如老师让迟到的同学唱一首歌,责令犯错误的学生写检讨书,让乱扔垃圾的同学负责整理班级内务、扫地等。而且,惩戒的关键是行为指导。在惩戒的前后,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让学生明晰规范,强化正确行为,而当他有改变时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因此,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好行为惩戒,是班主任应努力做好的一项基本修炼。
惩戒教育权是老师的天然权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违纪学生不愿管教的学校不会是好学校,对违纪学生不敢管教的老师也不会是合格的老师。为此,我们还需通过立法使合理的惩戒教育合法化,如此才能改变当前老师不敢管、学校不愿替老师“出头”等不正常现象,提高班主任正确使用惩戒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