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对话的实践探究

2014-09-30叶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对话探究

叶红

内容提要:对话教学已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的崭新视点。理想的阅读对话应是活化的对话。活化阅读对话,放飞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期待 对话 探究

新课程视野下,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昭示着平等与民主。理想的阅读对话应是活化的对话,它意味着师生从僵化、禁锢、依附中超越出来,视野融合!

一、新课程视野下阅读对话的反思

针对新课程提倡的解读多元化的理念,许多教师为体现个性化阅读,对时下流行的“你喜欢读哪一段”“想学哪一段”等课堂新用语顶礼膜拜,全盘接受,追求课堂表面的“繁华”,容不得学生静思默想。对学生随心所欲,游离文本的见解,教师一味迁就,甚至对于学生“脚踩西瓜皮踩到哪算哪”的所谓解读也予以廉价表扬,这种只有发散没有聚敛,“形”、“神”俱散的对话教学使得对话教学陷入随波逐流的泥沼。

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忽视学生的自我需求,回避课堂上的多元生成。对于学生充满灵性、富有创意的回答,则草率武断地予以制止。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话精神,对话意识的淡化、失却,使得充满人性美的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我们要把阅读归还学生,活化阅读对话,放飞学生的个性。

二、新课程视野下阅读对话的整体优化策略

1、利用阅读期待,活化对话。

阅读是一种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而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阅读期待”,使学生产生迫切阅读的动机。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并在思考生疑后再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课前师生各自与文本的超前对话即是为课堂对话的储备过程,“储备”越丰厚,就越能促成高效的课堂对话。

比如,当阅读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被题目所吸引,到底“我”的第一本书是怎样的呢?当看到末尾一句“人不能忘本。”师生又会陷入沉思。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我们更深刻体验到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凭借阅读开放,活化对话。

阅读的开放性,就是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留有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促进生动活泼教学局面的形成。在教学时,我充分地利用了“文学名著导读”,推荐阅读《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写的是小学毕业后升初中的事,书中正直优秀的班长卡隆、聪明善良的安利可等人物,都是学生的同龄人,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西游记》、《海底两万里》中的故事想象奇特、情节曲折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为学生接受。

教师树立“大语文”的理念,敢于和善于为学生打开联系生活实际的窗户,让学生通过课本思索人生,关注社会,扩展他们的视野,把阅读的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3、巧借阅读反思,活化对话。

阅读反思是“接受”与“创造”的桥梁。教师应善于创设一个平等互动、相互尊重和积极对话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反思文本、反思学法、反思自我,进一步活化对话。

在阅读时,我充分利用文本导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设定的氛围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关注《马说》正文前面的加框部分,“你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呢?”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的独特体验。也可让他们联系实际谈谈: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即使有个别学生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此时教师既应该给予理解,又应给予正确调控,悉心扶持,让他们的认识在交流与碰撞中纠偏、提升,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和加宽,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像,从中体味意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凸显一些暂时性空白,引导学生产生急欲“填补”、“充实”的心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在教学实践中活化阅读对话,放飞学生个性!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对话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回归文本的价值体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