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学科问题教学的步骤
2014-09-30史晓倩
史晓倩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知识,最大限度的问题化,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设疑置问,创造一个充满未知的问题情景,去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经引导、启发,让学生自求得之,去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教学 步骤 意义
一、问题教学实施的背景:
问题教学亦称之为“探索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它的思想源远流长,在杜威那儿也可以找到根据。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S布鲁纳倡导和命名的,为当今国内外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法。它的特点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意志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它的实施程序与应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动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实施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喜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实施的心理学依据。
三、问题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冲突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认识上的困惑,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教《囚绿记》时,就在不被学生注意的知识点处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问题。文章对常春藤的称呼一直随着情感的变化在变化。由“绿色”——“绿囚”——“囚人”——“绿友”学生读书时不注意这些称呼的变化其实是包含着的深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称呼,让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特别是最后才“绿友“中包含的极其复杂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明白字字句句皆传情,读书时应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
2、分析问题,获取信息。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来寻找答案,而应该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静心读书,有较充裕的时间来感知文本,获取信息,然后让学生在回想知识,自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以架设问题与目标之间联系的桥梁。我们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忙于寻找老师所提问题答案的教法,会养成学生浮躁的读书心态,而只有在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教法才是科学合理的且富有实效的。
3、师生互动,尝试解答。
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因此,问题教学的模式是双向的。这个“双向”就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而教师也主要用相关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的结果)来激发、诱导学生。学生的问题源于其自学中产生的困惑,而教师的发问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地解决困惑。基于此,在问题教学中,师生应采用互动的方式,使问题情境的命题与自己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激活有关的背景观念和先前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经过设计给出的问题,既考虑符合学生实际,又要着眼于达到教学目标,还要有一定的讨论余地。这样力使学生水平能适应,思考有兴趣,讨论有话说,研究有结果,见解有创意。初一(7)班每堂课的讨论都很热烈,有时为了解决某个疑难,各自引经据典,什么 “雷登智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都动用了起来,煞是热闹。初一(8)班的学生查阅资料多,见解还相当有见地,教师有时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无疑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研讨习惯,将会有益于终生。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如属于思想感情领悟的,可以综合运用重点词句品味法、生活经验联系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读法等;属于表达方法的领悟的运用的,可以用比较法和模仿法;属于文意把握的,可用整体把握法或信息筛选法等。
4、及时评价,得出结论。
问题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既要研读课文、熟悉内容,又要查阅资料,解答疑难,还要列出答案、撰写发言提纲,更要上台演讲解答。不少环节还得经过同学、教师的答辩和认可,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解疑答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作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甚至是粉笔字的书写是否规范、演讲的风格、普通话是否标准等都要作出适当的评价。也就是说,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力求做到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能否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否自己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否经过分析、概括得出新结论等。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5、应用新知,产生迁移。
在问题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在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出课外,带出课堂,通过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亲自实践,调查访问等途径进行深度钻研,自行解决。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起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认识结构中,然后把它用于同类问题的新问题中,反馈矫正,从而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教《木兰诗》时,有学生提出异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不说别的,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此时,老师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布置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查阅资料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学到了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四、问题教学实施的意义及作用
问题教学的设想、实践和研究已经有两年多了,几年来,我分别在2000级、2010级的初三(1)、(2)班、初三(3)、(4)班进行了教学尝试,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概括起来,它的意义和作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问题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自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得出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因为它们来源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适当的干预,起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2、问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一个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贯穿问题教学的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营造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空间,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问题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根本转变。
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求知,在主动中发展,在“研讨”中创新,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获得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能突破教师的“自我中心”束缚,促使教师在“研讨”中自我发展和完善。
4、问题教学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最优化。
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投影或电视展示给学生,同样在分析探究这些问题时,必然要用到实物、模型、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多种教学媒体,因此教师要对这些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只有让学生充分占有了有关资料后,才能较好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最终获得知识。
我认为我们设想和实验的问题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认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本质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将继续实践和研究,大胆创新,力臻成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南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