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和谐

2015-02-11李秋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9期
关键词:激发情感培养兴趣创设情境

李秋华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心理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真正建构者。而且也能激励、鞭策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甚至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展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创设优良的师生心理和谐可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心理和谐 师生参与 培养兴趣 激发情感 创设情境 渲染氛围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不屈从于权威,不同的意见、想法均能得到重视、尊重与鼓励的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能找到教师与学生间共有的心理结合点,形成师生的心理和谐,提高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内在心理状态,即师生心理和谐。所谓心理和谐,是指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情绪状态,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师生群体心理和谐,就是课堂心理和谐。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情绪饱满,气氛活跃,教师精神振奋、学生愉悦参与,都属于课堂心理和谐之列。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课堂心理和谐是课堂教学心理效应的总体反应,是课堂内部个人人格的组合,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一种潜在反映。因而,课堂心理和谐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软环境,其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心理和谐,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除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现有语文教学中课堂结构和心理特点外,还需认真研究和探讨以下几个必要原则:

1.师生关系的原则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特别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由学生自己发起、自我组织,教师的作用只限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供资料提供方法。教师充当促进者、智多星、向导和顾问角色,领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融洽、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才能在课堂上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在心理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居高临下,教学气氛必然趋紧张,易产生压抑感,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保持教学态度和蔼可亲并保持适度幽默,在课外与学生打成一片。

2.相信学生的原则

相信学生,就是相信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老师就要像地质勘探队员一样,细心勘探,发现深处的宝藏,把它们开发、挖掘出来。有了老师的信任,学生们定会产生良好的心理回应,把巨大的力量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相信学生,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比如,我教学生记成语时,我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或与同桌一起讨论怎样记住它们。结果,学生们想出了许多很好的记成语方法。如:造句记忆、对比记忆、联想记忆等,学生在记含“薪”字的成语时,就联想到了抱薪救火、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薪尽火传等,效果甚好。

有了相信学生的思想,就会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交流讨论的时间,动手操作的时间。

3.教学民主的原则

实行教学民主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谈,敢问,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学生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在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师生心灵上的接触,师生心理和谐,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愉快,学生就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和学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该怎样做才能形成积极,愉快的课堂心理和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作出以下尝试:

一、引导参与,培养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时,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心理和谐。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吸收的信息,发挥自己的长处,开动脑筋,想出点子,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设计新颖教法,引起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类教法有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对抗赛法等,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如对抗赛法,它是把比赛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运用竞争的心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手段。一般在单元结束或临近期末考试复习时使用,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加大题目训练量好得多。具体的操作为:每学完一单元,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准备,然后组织学生按组与组或男生与女生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并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学生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他们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它不仅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多种教学形式:一是用讲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或诱其预习;二是分角色朗读或表演;三是采用绘画或图示法;四是模仿电视里的一分钟问答形式,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几个知识性的小问题。总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保持稳定高效的学习过程,让课堂始终处于和谐之中。

二、沟通交流,激发情感

(一)以“情”激情,增强师生共鸣

1.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情感素养

有句至理名言说得好“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要感动。”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注重发挥语言的情感功能来沟通、激发、强化情感。用同位性语言沟通,如在开课时老师说:“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第几”等语言来表达,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用换位性语言或双向交流语言来激发情感。结合教材内容,教师把自己的亲身体验用深情的语言或行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而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用教师的表情、神态示范作用传递情感。教师表达内心情感的“第二语言”是表情和神态。在教学时要注意非语言因素的表达,要根据课文内容适时表现教师的喜、怒、哀、乐神态,激发学生求索课文中的道德观点的欲望,萌发道德情感。三是加强情感控制,在教学中要力戒把不恰当的情绪带进课堂。四是具有深厚的爱生之情。“爱是鉴别的尺度”,在教学中教师亲切的话语,满意的点头,温和的目光,赞许的微笑都会使学生满意,产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2.深控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讲课时,从分利用教材里的感人故事、画面,传递“五爱”之情,增强师生情感共鸣效果。

(二)直观激情,增强道德效果

众所周知:“只有直观的教学内容,才能有吸引力”直观激情主要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直观引情

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和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化教学内容或使典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有关感知更为具体直观,以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

2.以图激情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和教学挂图,让学生由图中人物和事态牵引,进入情感氛围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其主要步骤为:首先要分析插图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对插图中的道德情感进行辩识,理解和分享。其次是挖掘插图情感内涵,在视图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研究插图画面人物外在形象、环境、景物入手。然后进一步追踪和把握道德人物的内在情感世界。

(三)优化激情,增强情感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乡应的道德情感。”教学时,教师根据思品教材内容和教学要点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

1.创设课前情境,由境动情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音乐渲染,生活再现,角色扮演,实验显示等形式来创设课前情境,使学生耳悦、心悦、兴奋、思索、入境、动情。

2.创设课中意境,由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感的产生,与意境的各种因素有关。创设意境可唤起学生的想象,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其至要方法有:

(1)运用电教媒体,把文字教材形象化,让学生接受真实声响和难以直接感知的形象,激发情感升华。

(2)恰到好处地运用实物、标本、图表、模型等教具以显示教学意境,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交响熏陶。

(3)创设场境深入意境使学生融景生情能更好地唤起、培养和强化相应的情感。

3.创设课后情境,以情导行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认识与行为之间有一条深沟,要用实践来填平,填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便是练习。”因此教师及时把课上掌握的知识,明白的道理,运用与指导自己的行动上,可从两个方面入手。(1)教师有意识地安排指导,如学习了《学习、做事讲效率》一文后,教师可即兴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做几件事,看看谁的效率高。再如学完了《幸福要靠劳动创造》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班级、为学校、为社会做些好事,以体现课文中心,激发学生真心、真情。(2)学生自己无意识地形成习惯。学生通过思品课的学习,通过文中事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以及感情升华,在平时的学习、做事中无意识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地获得正确的情绪体验,坚定立志为祖国学习的志向,从而产生发奋读书的浓厚情感。

以上仅是自己在思品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教无定法。上好思品课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形成良好的思德习惯。

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营造民主的的课堂氛围呢?

(一)让甜美的微笑装点你的面容

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因此,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带上甜美的微笑走进教室,让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带给他们一个好心情。

在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用微笑来代替语言。比如,对于发言较好的同学,微笑是对他的赞赏;对于想发言而又不敢说的同学,微笑是对他的鼓励;对于发言不够好的同学,微笑是对他的安慰。

(二)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大多怕老师,对老师存在胆怯的心理,课堂上不敢大胆发言,畅所欲言。新课改,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了组织者、促进者,如果师生关系还不加以改善,将大大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老师应该把话语说得亲切些,和蔼些,富有感染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你。这样,学生就能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大胆发言了,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三)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

自尊心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是非常脆弱的,它就像一张白纸,一旦你捅破了它,他就会“破罐子破摔”。所以,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形象。

如果学生发言不正确,教师千万不能指责他,否则,课堂上也许再也听不到他发言的声音了。如果学生上课违纪,教师最好能用眼神制止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最好课后找他单独谈,问清原因。如果学生回答问题虽然不是很准确全面,但不乏独到之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稍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真爱之心

学生大多非常敏感,教师是否真的爱他们,他们一眼都看得出来。所以,要想和学生搞好关系,光靠表面功夫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蹲下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做朋友。除了学习上,还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多关爱他们,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他们就会放心大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另外,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把坏心情带进教室,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没有耐心。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噤若寒蝉,哪还敢畅所欲言,平等对话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染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诱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是课堂心理和谐的目的。如果学生处于沉浸、激奋的状态,连下课铃也起不了干扰作用,下课不愿离坐而立即思考作业题,明显地表现为对知识强烈的求知、占有欲,我认为这就是课堂心理和谐的标志。

【本文系江苏省扬州市教学课题《高中生命化语文课堂唤醒师生双主意识的路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激发情感培养兴趣创设情境
浅谈小学生兴趣的培养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启蒙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日记写作兴趣的策略研究
谈谈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策略
浅谈如何在课堂上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