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国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2014-09-30傅寿松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开发

傅寿松

内容摘要: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国粹文化艺术,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自创办以来,精心设计国粹馆,展示传承国粹文化艺术,拉近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充分利用苏州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国粹优势,目前已开设丝绸之路、昆曲、国学、传统手工、书法等多项国粹课程项目,为广大青少年搭建起一个学习交流国粹艺术的舞台,让园区乃至苏州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及手工艺有更多认识与了解,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和正在研究的国粹课题,试从各个角度挖掘国粹资源为教育教学所用,从校本教材的理论内涵、校本教材与国粹的契合点及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等方面出发,并以苏绣艺术为例,阐述校本教材的开发的思路与思考。

关键词:校外国粹 校本教材 开发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相关理论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从那以后地方和校本课程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重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不仅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动力,也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各学校利用地方文化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也越来越普遍,并更受社会、家长和学校的青睐。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校本教材,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教材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要不要教材,怎样编写教材是人们关注的。所以,校本教材的存在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是否真地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所帮助,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帮助。对于家乡的了解,苏州也编写了不少有关方面的优秀书籍,而我们有好多老师在编写时就参照了那些书。那么这样一来,编写的校本教材就显得有点多余了,它存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一整套的校本教材是一所学校的个性体现,每本书的主题便是这本教材个性的体现,无论是一套还是一本都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校本教材的生命力。

二、探寻国粹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契合点

中国国粹和地方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同时也更能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与之相适应的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正越来越受到各地学校的关注。

国粹,是指中国历代传承的文化精粹,植根于民间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及典籍,包括依然存在和业已消失的文化事项,本文述及的国粹特指存在于本地域民间的被人们广泛欢迎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珍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振兴的今天,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既是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它能让青少年一代受到中华民族国粹的熏陶和滋养,在培养他们具有一颗爱民族、爱家乡中国心的同时,能帮助他们丰厚文化积淀、提高审美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和创新精神。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几千年的吴文化发展历程留下了无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财富,从生活、生产、军事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姑苏是吴文化的发源之地,吴文化中的国粹光彩夺目,令当今世人叹为观止。苏州古典园林、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有不少堪称一绝的民间技艺,这些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精品是我们进行国粹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

所以,吴地学校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吴文化知识的习惯,让他们把小时候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知,从而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实事。当前与吴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多吴地学校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施展校外教育的重要机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育是校内教育的必要补充部分,也是青少年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作为一个校外教育机构,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广大青少年开设国粹领域的课程,开发国粹校本教材,可以说在国内青少年活动中心(宫)中尚属首创。活动中心自创办以来,精心设计国粹馆,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国粹文化艺术,拉近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充分利用苏州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国粹优势,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目前已开设丝绸之路、昆曲、国学、传统手工、书法等多项国粹项目,还利用传统节庆举办国粹艺术节、红红火火过大年等活动,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搭建起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新平台,让园区乃至苏州各市区的青少年对国粹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国粹文化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其民族自豪感。

三、关于校外国粹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以苏绣艺术为例

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利用国粹文化资源,依托利用苏州本地丰富的国粹人才资源、开发国粹课程和校本教材,现已开发的课程项目主要有苏绣、评弹、昆剧、民歌、蚕桑丝绸、桃花坞木刻年画、传统线编、太极、武术、美食、珠算等,让更多的青少年、更多的家庭了解吴文化,了解国粹,亲近国粹。国粹校本教材开发正是旨在引导师生依托苏州地方文化,充分利用苏州国粹资源和园区活动中心的平台,拓展国粹学习的途径和空间,提高学生对苏州本土文化的认知,帮助他们丰厚文化积淀、提高审美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笔者将以本文试从“苏绣艺术”这一资源出发,来举例说明如何挖掘和整合国粹资源中的苏绣内容,并编写成相关的苏绣校本教材。

1、苏绣艺术的文化概述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但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苏绣企业纷纷改革,提出苏绣礼品商务化,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而是走进千家万户。个性化的量身定做,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而是过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通过纯朴的苏州绣娘纯手工刺绣而成。让苏绣不仅是艺术,还更多的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

2、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第一,对吴文化的认知。通过对国粹苏绣的学习实践,了解和认识苏州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乡土情结,吸收吴文化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吴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对艺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吴文化和苏绣的精髓,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通过学习苏绣艺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批判的接受吴文化,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理解多元文化。

第三,对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学习吴文化和苏绣技艺,并能了解苏绣艺术的历史与与文化内涵,初步掌握苏绣的工艺与制作国粹。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艺术技艺的学习能力。

3.校本教材编写原则

在校本教材的资源选取和编写的过程中要以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校外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格和人性的建构,因此要让教材符合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进行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活动,所以在教材编写时要特别注重所选内容和编排体例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能力本位意识,强化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教材的编写要始终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展开,从苏州工业园区青少活动中心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校本教材编制内容的确定

由于开发该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吴文化,热爱苏绣艺术,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并提升热爱苏州的情感,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制过程中要整合地区优秀课程资源,突出地域性的特点。基于上述想法,将关于“苏绣艺术”这部分的校本教材目录编写如下:

第一章:苏绣的历史,包括(1)苏绣概述与文化内涵;(2)苏绣的历史渊源;(3)苏绣的现状;

第二章:苏绣的分类与工艺特色,包括(1)苏绣的分类;(2)苏绣的工艺特色;

第三章:苏绣的生产方式与制作工艺,包括(1)苏绣的生产方式;(2)苏绣的制作工艺;(3)当前苏绣的技艺改进;

第四章:苏绣名家介绍与名品鉴赏,包括(1)苏绣名家介绍,(2)品鉴赏与获奖历史;(3)苏绣真假与优劣鉴别;

第五章:苏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文化传承,包括(1)苏绣艺术的发展趋势;(2)苏绣的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

总的来说,利用国粹资源,思考如何开发符合苏州特色的苏绣艺术校本教材,仅仅是科学全面地开发吴文化国粹的校本教材的一个开始,主要是为了让国粹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当然,编写与吴文化相契合的国粹校本教材是一项要求严谨、工程量很大的工作,所以本文也只是根据笔者目前研究的国粹课题进行的思考,希望能为今后的国粹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莹.开发校本教材促进内涵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3)

[2]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合肥[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3]徐保国.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开发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质量的评估体系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动力总成骡子车开发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