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茫茫黑夜漫游》中主人公的反英雄形象研究

2014-09-30李纯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黑色幽默

李纯泽

内容摘要: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是法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特色的“反经典”作品,主人公巴达缪的形象具有典型的反英雄特征,本文认为,巴达缪是命运被主宰的普通人,作为士兵却厌恶战争,思想上充满了荒谬的逻辑和黑色幽默,但是他在游历中对于恶的事物进行坚决的嘲讽和批判,在生命危急时刻运用智慧求生,又有“当逃兵的英雄”的一面。巴达缪的形象对于黑色幽默派文学反英雄的塑造有极大影响,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塞利纳 《茫茫黑夜漫游》 反英雄 黑色幽默

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céline)是法国文坛上最孤独的作家,他的代表作——1932年发表的《茫茫黑夜漫游》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法国文坛的极大的震动,由于这部小说的艺术手法与传统进行了不顾一切的决裂,塑造了特别的反英雄形象,语言特色鲜明不避讳粗字俗语,使得塞利纳受到了很多艺术与道德方面的批评,直到六十年代才重回公众视野。近些年塞利纳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论证。而在我国塞利纳长期受到抵制,沈志明译《茫茫黑夜漫游》于1988年面世之后,我国才开始有对塞利纳的介绍和研究,距今不过二十余年。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以主人公巴达缪(Bardamu)的游历为主线,反英雄巴达缪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作为士兵却厌恶战争,思想充满黑色幽默,不忘反抗讽刺世界的罪恶,却难免悲剧性的结局。巴达缪的形象有很强的文学史意义和过渡性特征,他对于黑色幽默派文学的反英雄塑造同样起到了极大影响。

一、流浪的普通人

反英雄与英雄同时出现于西方社会的英雄时代,他们作为英雄人物的配角和故事中的丑角,与传统严肃文学中的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相比,反英雄的形象常常是下层社会中的普通人,性格精神上往往有缺陷,对上流社会的虚伪势利表示厌恶,对社会现状深表不满,且抱有反抗和抵触的情绪。《茫茫黑夜漫游》的主人公巴达缪是现代文学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他是法国巴黎的医学院学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进入军队服役,在战争中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形成了强烈的厌战情绪。在战争中认识了后来成为他的朋友的罗班松,后来因为受伤回巴黎住院,认识了美国女子劳拉,并与几位女子有过短暂的恋情不过均遭到抛弃。第二部分是主人公在退役之后去非洲谋生,饱受炎热和疾病的煎熬,目睹殖民地的恶行,后来主人公在病重时却被黑人抬出了丛林,第三部分是主人公游历到了美国,主人公曾对于美国充满着幻想,但是纽约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和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他感到厌倦,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劳拉,但是劳拉对他已经毫无感情,只用100美元就打发他走。第四部分则是主人公重回欧洲行医的故事,在巴黎郊区行医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当地环境恶劣,生活贫困。平民的生活中充满了欺诈和痛苦,罗班松在聚会结束后被他的情人开枪打死,主人公长久不能摆脱绝望和抑郁的心境。在流浪汉一样漂流漫游的过程中,巴达缪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战争,目睹鲜血和死亡,形成了强烈的厌战情绪,从他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他就与传统意义上高大威武、代表了正义和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英雄形象决裂了。

二.怯懦厌战的士兵

“反英雄”不是天生的,它来源于对人生的痛苦体验和无助的悲剧理解,目睹了战争中的死亡与伤残,主人公认识到在战争的背后有着无形的力量操控,而自己是英雄史观下的小人物,只会被操纵着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因而形成了恐惧厌战的情绪,他感到“我置身于二百万疯子中不知所措”“我体会到了猎区养兔林中兔子的感受”。在战争残酷的背景下,人的伦理对立因子发生了置换,兽性的因子占了主导地位,人性善的因子消失不见,作为战争中的小人物巴达缪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甚至不如一只等待猎人屠杀的兔子,而人道主义与爱国主义在不可抗拒的死亡面前只是清谈而已;对于高喊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而狂热于战争的人,巴达缪认为他们比狗还疯狂:“在真正交战之前,谁能想到人的心灵是如此丑恶,如此无畏无私又如此贪图安逸呢?”兽性因子的膨胀与战争将世界置于混沌之中,作为一名士兵,巴达缪认清了战争的本质,他惧怕死亡,厌战至极,站到了英雄主义的对立面,他在战争中迷茫无措,对战争的结果毫无兴趣,最终因为负伤回到了巴黎。传统的英雄英勇善战,而巴达缪却是怯懦厌战的代表,正是战争让他对英雄主义产生了怀疑。

战争时期的反英雄不仅与正面英雄主义理想悖反,也与虚伪的表面的英雄主义形成对比,起到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虚伪的英雄主义反而证明了反英雄人物存在的合理性。战斗中巴达缪与部队失散,与罗班松一起来到了卢瓦瑟市,正遇到市长打扮齐整恭迎德国人的到来,市长把他们误认为是德国人,等他发现面前是两个法国士兵的时候,又开始宣讲“全局利益”集体财产和爱国主义,两个法国士兵只能被迫离开。在这里集体英雄主义提倡的全局利益和爱国主义成为了向德军投降的市长为自己辩护的说辞;又如巴达缪的女友劳拉:“小劳拉只会说几句法语,可是句句充满爱国激情。”在巴达缪看来,战争后方的巴黎处处存在着虚假,其中最令他难以忍受的就是最大的谎言——那些未曾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口中虚幻的爱国主义。在绝望中他极力向女友打听他心中的圣地美国的一切,可是劳拉却避而不谈,并认为他是一个想逃避战争的懦夫。在这种情况之下,主人公的精神困境终于爆发,在一次公园中人们向“民族射击台”的靶子射击的时候,主人公的回想到了子弹追逐他的经历,精神终于崩溃被送进了医院。巴达缪的崩溃过程看似懦弱,却真实反映了人类是思想和生存的困境,是一种真实人性无奈的体现。反英雄和虚伪的英雄主义者相比之下形成了强烈反讽的艺术效果,又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反英雄存在的合理性。

三、理想幻灭处境荒诞

在《茫茫黑夜漫游》主人公的处境处处充斥着荒诞色彩,传统价值观念在战争之后迅速崩溃,人们陷入了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的双重困境,荒诞的处境下主人公的美国梦想迅速幻灭,美国作为巴达缪一直以来想要从劳拉口中得到一二消息的精神圣地,他对这里充满了期待,而他从船上逃出之后被美国海岸守卫抓获,巴达缪为了不被他们因为偷渡抓进大牢趁机宣称:“我趁机向他们大谈跳蚤,仿佛是自然而然谈起的,说我会抓跳蚤,数跳蚤。这是我的专长,我会把这类寄生虫虫准确无误统计出来。我看到这个举动引起了看守们的兴趣,使他们惊讶不已。”巴达缪认为自己胜任“计蚤员”的职业,出于对美国一直以来的憧憬,他认为“一个进步的国家应当知道拥有多少跳蚤,跳蚤的雌雄分成,跳蚤的年龄,出生年月”(118)“计蚤员”的职业无疑是荒谬的,是被一般人判断为无价值无意义的职业,但是巴达缪认为这理所应当,无可厚非。同时,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巴达缪的美国理想,对于在这片圣地上所有人都能以自我爱好为出发点随心所欲的从事工作的憧憬。而这样的憧憬最终破灭,他找到劳拉,等待他的是被劳拉用100美元打发走的结局,巴达缪辗转到底特律,为了生计在压榨工人血汗的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的第一天就被告知:“我们工厂不需要想象家,而需要黑猩猩。”这是巴达缪美国梦幻的最终破灭。

四、黑色幽默反抗荒诞

讽刺和反讽就是反英雄表达怀疑和批判在最主要形式。巴达缪时刻不忘对他目睹的虚假和罪恶进行激烈深入的嘲讽。在于女友劳拉讨论战争时候,巴达缪得到了“懦夫”的评价,他反驳道:“你们听着,大人物喜欢你的时候,他们已经准备把你当炮灰了。”(39)非洲之旅中巴达缪身患重病,可是他还是不忘讽刺社会的“反英雄职责”。巴达缪爱好把人以动物比喻,“我们在甲板之间有气无力的走动就像在淡水鱼缸底下游动的章鱼。”(69)巴达缪的讽刺从来不避讳粗字俗语,他的语言是一种由作者加工过的巴黎方言,虽然巴达缪的语言很多粗俗的地方,如“像屁股眼儿,漆黑一片”等,这也使得《茫茫黑夜漫游》收到了批评家的诸多诟病,但是这些语言体现的是巴达缪的真实性情,他直白而不顾一切的表达对黑暗的批判,与小说在目睹人性黑暗面丧失希望的主题相对照,展示出一种在绝望之中激烈讽刺批判的生命态度。

巴达缪同样运用反讽表达对世界的不满和批判,同时应该注意到,他在不满的同时,对于改变这人性罪恶的茫茫黑夜毫无办法。如同他评价卢瓦瑟市长的卖国表现,“简直是大谈爱国主义和集体财产。”又如同巴达缪评价为非洲殖民统治效力的阿尔西德中尉:“阿尔西德在崇高的思想境界畅游,与天使们厮守在一起,却毫无得意的神情。他几乎没有察觉到为一个非直系亲属奉献年华,忍受煎熬。把自己的生命消耗在这炎热的沙漠地带。”

这种残酷的茫茫黑夜之中,目睹人性罪恶和虚假产生的有幽默意味的反讽自然造成了黑色幽默的表达效果,《茫茫黑夜漫游》是最早应用黑色幽默手法的作品之一,塞利纳创造了将反英雄与黑色幽默手法紧密结合的创作方式。黑色幽默是指用幽默有趣的形式,表达残酷的现实内涵,体现痛苦迷茫或荒诞无意义的人类处境。文本中巴达缪用黑色的幽默嘲笑世界:“上校的头飞走了,脖子上敞开一个大口子,鲜血咕噜咕噜的炖着,好像锅里熬着果酱。”又如“劳拉对煎饼的恐惧丝毫不亚于我对炮弹的恐惧。”巴达缪的黑色幽默正好与他善于反思讽刺的性格息息相关,是一个悲剧性人物的喜剧精神,但他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的困难处境。《茫茫黑夜漫游》塑造的反英雄巴达缪与黑色幽默手法紧密结合,同时也对后来的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由索林的形象塑造有着深刻影响。

虽然丧失了希望,但巴达缪并将自己的生命丢弃给这茫茫黑夜,当巴达缪前往非洲的旅途中,他奇怪的言行被船上人怀疑成“间谍”“恶魔”全船上的人都要处决他,而他趁机大谈爱国主义,高呼法兰西万岁而逃过一劫。他不是一味意志消沉,却能够运用智慧寻求生存,甚至从他的身上能看到一丝“尤利西斯”漂流的影子,但是作为英雄主义理想已经被消解殆尽的反英雄,他却能坚持反抗荒诞的处境。

五、悲剧形象与开创意义

反英雄人物身上同样蕴含着悲剧精神,反英雄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上个人意识的先觉者,是对人性的阴暗面的反思者,巴达缪幽默粗俗的外表下有着悲剧性的内涵:他体察战争和殖民统治的罪恶,愤怒美国工业企业对工人的压榨,同情巴黎下层人民苦难的生活。始终以尖锐的批判和黑色幽默的态度来讽刺世界,却始终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深处的恐惧。先后四位情人离他而去转投他人怀抱,巴达缪从此对爱情的意义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虚无感,以至于后来拒绝了善良的美国妓女莫莉的爱情,这是他的性格悲剧一面。同时反英雄的悲剧更大程度上是社会悲剧,通过对于最关键的人物主人公巴达缪的形象解读,我们可以对小说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茫茫黑夜漫游》的题目是对小说主题的隐喻,黑夜隐喻目睹人性的阴暗却找不到出路。漫游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而反英雄作为英雄形象的反面,有他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是人性本真的表现和英雄主义衰落崩溃的必然结果。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怯懦迷茫就具有完全的合理性,这些是具体历史和文学条件下的产物,反英雄的合理性不在于价值评判的层面,而在于思想认识上的价值和艺术效果。反英雄受尽苦难,目睹战争中人生命的意义丧失,殖民地种族压迫,美国繁荣之下的压榨等,都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提倡人类平等发现人的价值尊严的彻底颠覆和批判,同时表现了人类的困难处境和希望的丧失,传达深刻的主题。也体现了不顾一切突破传统,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和深刻的虚无感的艺术效果。

二十世纪是一个英雄不断解体之后最终崩溃的时代,从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布鲁姆开始,反英雄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人物,乔伊斯创造了布鲁姆这样的平庸,虚弱,无能的市井普通人反英雄形象,巴达缪则是在战争和死亡的恐惧之中失去信念,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批判人性和规则的普通人反英雄的开始,这种类型的反英雄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身上发展到极致,而塞利纳无疑是开创者。

参考文献:

[1].吕爱晶:《菲利普·拉金的“非英雄”思想研究》,中国出版集团2012年12月第一版

[2]江伙生 肖厚德:《法国小说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3]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托马斯·卡莱尔[英]:《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商务印书馆2009年10月

[5]Ahlberg: Scenes of Instruction: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merican Girl in European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Spring2010, Vol. 33 Issue 3, p64-77. 14p

[6] Buckley, William·K.: LOUIS-FERDINAND CE?LINE'S NOVELS: FROM NARCISSISM TO SEXUAL CONNECTION, Studies in the Novel. Spring86, Vol. 18 Issue 1, p51. 15p.

[7] David O'Connell: Twayne's World Author Series: Louis Ferdinand-Céline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黑色幽默
音乐剧《芝加哥》独唱曲《所有爵士》中的“黑色幽默”风格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An Analysis of Black Humor in the Movie The Simpsons
以“黑色幽默”由影为灵感的服装设计创作实践研究
以“黑色幽默”由影为灵感的服装设计创作实践研究
论鲁迅小说中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呈现
《追凶者也》
黑色幽默电影的美学意蕴与价值
兴奋剂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