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少女嫉杀好友敲响粗糙教育警钟
2014-09-29雷泓霈
雷泓霈
5月7日多家媒体报道,一名未满13岁少女,尚在就读小学六年级,因不满同班同学比自己长得漂亮,遂怀恨在心,将其约至自家杀害,并砍断头颅、手臂装入袋中。近日,广西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被告人父母赔偿原告各项费用10.8万元。
嫉妒,这个沉重的心理毒瘤,竟然让这位思维单纯、充满童真的少年,扔掉了最起码的人格信仰、善美坚守,而让凶恶的感情穿越胸膛,成为杀人利器。它再次敲响了粗糙教育的警钟!
教育应该精心打磨学生的精神、道德发展,使其具备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具有包容宽容的性情与真善美的情操。可在疯狂的教育功利刺激下,教育培养手段越来越粗糙化、简单化、技术化。必要的双向沟通和情感交流少了,教育规律、教育艺术和耐心熏陶不断受到冷落;孩子们的智商得到空前重视与开发,而道德性情、宽容情商却变得单薄、粗糙,甚至呈现“沙漠化”。
如果将人才培养比作建房子,我们将过多精力倾注到了根基、构架和套型设计方面,而对于涂料、节能环保、墙面等细节与微观操作却大大忽略了。没有经过精致的打磨和细心装修,这样的粗糙房子当然能够居住,可它的宜居氛围却大打折扣了。没有经过耐心细致的人格熏陶和道德塑造,这种人才的和谐氛围也会受到抑制,以至于因为嫉妒便将同学杀死。心胸狭隘、残忍到如此程度,思维简单如一张薄纸,怎能不发生极端事件?
粗糙注定是一种教育失误:人格粗糙会导致“交际恐惧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缺乏独立自主的交际方向和勇气;道德粗糙会导致行为极端自私,不懂得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考量社会,总觉得周围人都对不起自己;意志粗糙会导致坚强性格的缺失,经不起生活挫折和磨难;精神粗糙更会形成我行我素、不懂得体谅宽容等极端个性。
这几年,对于教育的粗糙化,不少专家和媒体都提出了积极建议,比如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人们从心理教育、情商匮乏和暴力环境等等方面都进行了反思。可反思过后,那些热闹争鸣仍停留在纸面、口头,对教育问题的改进、纠错缺乏更积极作为与制度性保障。以致于悲剧屡屡发生!
请对孩子的心灵进行认真的精雕细刻吧,进行发自内心的灵魂熏陶,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对教育的表述:“那在殿宇的阴影里,在弟子群中散步的教师,他不是在传授他的智慧,而是在传授他的忠信与仁慈。假如他真是大智,他就不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堂,却要引导你来到自己心灵的门口。”真正让孩子们在智能、人格、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面前精英起来,精致起来,充满友善、宽容和爱戴,此类悲剧才能真正的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