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承载中国式“望子成才”期待
2014-09-29张芽芽艾福梅朱元君齐湘辉
张芽芽+艾福梅+朱元君+齐湘辉
8月的北京,暑热仍盛,白领刘仪(化名)却时常奔波在烈日下。
一旦电话响起,二手房中介告诉她“姐,你想要的那个学区出了套房,来看看吧。”这话语如同发令枪,驱使刘仪告别办公室的冷气,跟随中介穿过大街小巷,上楼、看房、下楼,兴奋、失望、焦虑诸般情绪,总是和她一路同行。
“很累,也很烦,但是没办法。”刘仪说,“我们要给孩子买学区房,为他上小学做准备。”
学区房在美国、加拿大、韩国等许多地区都广泛存在。而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女的教育,在近年来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天价学区房”现象时有出现,学区房更显炙手可热。
家长:奔走与纠结
中国许多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早期发展的内城,周边新区教育资源较为薄弱,北京也是如此。刘仪夫妇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已在近郊置办了房产。随着儿子长大,让儿子上个好小学,成了他们的心头大事。
记者采访发现,购买学区房的主力群体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青年夫妇,他们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有体面的职业、收入不错,基于自身的经历非常认可“知识改变命运”,重视子女教育。
但即使家长下定了买房的决心,买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刘仪很庆幸赶上了今年楼市低迷,成交冷清,房源也比较多。最近三四个月,中介带着她看了二三十套房子,但结合户型、交通和价格等多重因素,能够满足家庭要求的房子却少之又少。
“只遇到过一套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但被别人先买了。”刘仪有些懊恼地说,“市道是不好,但条件好的房子还是好卖。”
在看房过程中,刘仪也有忧虑。内城的学区房多数修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房子老旧,设计理念落后,缺乏小区环境和物业服务。但由于地段好,加上学区房的光环加持,房价昂贵。
安居客的数据显示,上海学区房均价逼近4万元/平方米,过去一年的涨幅约为20%,高于上海全城房价16%的平均涨幅,而北京学区房去年一年的涨幅更高达35%,均价已超过4.5万元/平方米。
“放弃郊区的新房子,换成城里的‘老破小,居住品质肯定大打折扣。”刘仪有些忐忑地说,“而且老房子如果遇到拆迁,怎么保障原来的学区呢?”
交易:“刚需”与投资
宁夏银川市民张海川已经克服了这些纠结的心绪。他的儿子今年9月上小学,他早在2011年就在当地最好的小学之一银川市实验小学附近买了一套学区房,并将户口落在这套房子上,以便儿子顺利入学。
看好学区房的增值保值潜力,也是一些家长购买学区房的重要原因之一。“学区房房源有限而需求无限,一般不会贬值。”张海川说,2011年他买房的价格就比那一片的非学区房贵大约20%。
在楼市一片惨淡的今年,学区房的情况也相对平稳。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4年上半年北京市二手住宅成交均价累计下跌6.5%。其中,市重点学区房价格年内累计微涨0.3%,区重点学区房与一般住宅分别下降3.6%与7.8%。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表示,学区房是另类“刚需”,尤其是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其成交量与普通住宅相比更具有稳定性,这也是今年其成交占比上涨的原因;价格方面也更能表现出抗跌保值性能,具体表现为价格跌幅更小以及与非重点学区的价格差拉大。
“说学区房只涨不跌肯定不对。”水木学区房版版主Aion表示,学区房价也会随信贷松紧、税收和教育政策波动,领涨抗跌比只涨不跌更准确。
学区:神话与现实
用购房者的行话说,在北京一家大型IT企业工作的王昌莉(化名)买学区房“站岗”了:她和丈夫去年年底给女儿买的学区房今年价格下跌了。“是觉得有点难受,但我们的收入也在往上走,日子还是会越来越好的。”王昌莉说。
“想让孩子念好大学,就要念好中学,以及好小学。”基于这个倒推的逻辑,王昌莉夫妇给女儿准备了学区房,他们的想法就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
为杜绝在小学入学中存在的走后门、交钱跨区择校等灰色现象,中国已要求19个大城市今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并在明年100%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在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环境下,就近入学政策使得学区房显得更加安全可靠。但购买学区房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学区的阶段性调整、教育改革的推广使名校光环褪色等因素,都有可能让家长的投入“竹篮打水一场空”。
行业人士指出,购买纯粹为上学名额、居住价值很低的房子,比如面积很小的“落户房”,甚至平房;或者那种押宝教育新政会大力扶持学校的投机式学区房,一旦政策有变化,风险较高。“这不是理性的购买行为,如同击鼓传花。”一位中介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还表示,中国正在推行的义务教育改革对于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从政策的实施到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短期内学区房现象不太可能消失,但义务教育均衡化是继续坚持的发展方向。
“人生的路很长,家长能为孩子做的其实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还是想竭尽全力。”仍然在看房路上的刘仪如是说。endprint